特朗普骑虎难下,对普京下达史上最严最后通牒:8月8日必须停战!
一份来自美国总统的最后通牒,曾经精准地将全球目光集中在俄乌冲突的停火日期上。这份限时指令明确要求相关方必须在八月八日前达成协议。如果未能实现,美国将启动前所未有的制裁升级措施。
然而,这场被高调宣扬的“倒计时外交”最终以出人意料的尴尬沉寂收场,完全没有激起预期的巨大波澜。这种结局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一场看似果断的强权施压,为何会最终沦为一场自我揭短的政治表演。
匆忙的指令
2023年七月二十八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向克里姆林宫发出了这一引人注目的外交命令。他敦促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十到十二天内促成俄乌停火。否则,美国将进一步收紧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
最终的截止日期被清晰设定在八月八日。这项要求通过当时美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凯莉,在联合国安理会内部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朗普当时还强调,和平的机会窗口不会永远敞开。
他表现出的急切态度,明显带有获取政治资本的算计,意在兑现他此前关于“迅速解决”俄乌冲突的承诺。这也被视为他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前,向选民展示其外交强硬姿态的一种策略。
特朗普曾对外宣称,他能在二十四小时内解决这一冲突。但随后,在七月十九日,他的提议又变为一份长达五十天的停火计划。
仅仅几天之后,他又改变了立场,将这一提议缩短至仅仅十天。这种反复无常的公开言论,显示他对局势的判断过于仓促,行动也带有即兴的成分。
白宫方面对这项指令进行了大规模的公开宣传,甚至向联合国递交了正式文件。文件中指出,俄乌冲突已经对全球安全构成严峻威胁。
尤其在影响欧洲能源供应和黑海航运方面,冲突带来了显著的负面效应。美国还威胁要实施第二级制裁。
这包括对俄罗斯商品征收百分之百的关税,并惩罚购买俄罗斯原油的国家。美国国会内部甚至在酝酿,计划对相关国家加征高达百分之五百的关税。
尽管这些制裁举措表面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却透露出美国在制裁方面实际的局限性。毕竟,去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仅为三十亿美元。这样的关税策略,其真正的威胁性显得不足。
特朗普的这一系列举动,其核心目的隐藏着其选举中的政治计算。他迫切需要在中期选举前兑现他“迅速解决”冲突的承诺。
以此向选民证明,他比当时的美国总统拜登更具备强硬的外交手腕。然而,普京对此并不予以认可。
普京的平静
当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屏息以待普京的官方回应时,他却相对平静地给出了十二个字的答复:“俄乌和谈继续,但俄目标未变!”这一轻描淡写的回应,让特朗普的威胁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普京还曾平静地表示,失望源于期望过高。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公开反驳,认为特朗普是在玩最后通牒。
梅德韦杰夫甚至直言,美国的威胁是俄美走向战争的第一步。他充满火药味的表态,无疑激怒了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发泄的特朗普。
特朗普将言论矛头指向印度和俄罗斯,称两国的经济“死气沉沉”。他还点名梅德韦杰夫,称其是“失败的俄罗斯前总统”,并警告其要“谨言慎行”。
然而,作为经验丰富的老牌政客,梅德韦杰夫并未对此退让。他再次公开回呛美方,进一步加剧了特朗普的怒气。
在特朗普在推特上持续发泄之际,俄罗斯在东乌克兰地区的军事行动却显著提速。2023年七月,俄罗斯军队在一个月内控制了二百七十五平方英里的领土。
这一推进速度明显超越了当年四月的攻势。尽管乌克兰军队声称仍在某些地区进行顽强抵抗,但普京已经正式宣布控制了顿涅茨克的重镇恰索夫亚尔。
更为明显的信号是俄罗斯夏季攻势的部署。十六万名精锐部队正向顿巴斯地区的波克罗夫斯克、科斯特扬季尼夫卡和库皮扬斯克这三个主要城市推进。普京在战场上获得的优势,无疑成为了他在谈判桌上展现自信的根本。
他虽然承认曾在伊斯坦布尔进行过三轮非正式谈判,并对乌克兰方面表现出的积极态度表示赞赏。但他同时强调,工作组至今尚未成立。这种拖延策略使得特朗普设定的十天停火令几乎失去了意义。
局势中还出现了新的变量。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同意派出三万名精锐部队协助俄罗斯军队。这些部队不会直接参与前线作战,但可以有效增强俄军的后方防线实力。
甚至老挝也出人意料地介入,计划派遣工程兵协助俄罗斯在库尔斯克进行扫雷作业。这一系列动态正在不断改变俄乌之间的力量对比。
乌克兰军队在几个月内损失了上千辆坦克,而西方提供的军事援助在此背景下显得愈发不足。普京那十二个字的回应,实际上蕴含了三条不容谈判的底线。
首先,乌克兰需要完全解除武装,并放弃加入北约的意图。其次,乌克兰必须承认顿涅茨克等四个地区已经划归俄罗斯的决定。最后,普京要求西方解除所有制裁,以恢复俄罗斯能源在全球市场的流通。
这些条件正好与乌克兰和美国的立场完全对立。乌克兰坚持收回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所有失地。而美国更倾向于在现有战线冻结的情况下实现停火。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这一方案视为一种变相的投降,坚决拒绝。
多方对峙
在国内政治方面,特朗普也面临着自己的挑战。他需要迅速展示外交成果,以此安抚选民的情绪。普京则受到国内强硬派的严密关注,任何形式的妥协都可能引发其执政危机。
这种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使得双方在谈判桌上都缺乏灵活变通的空间。甚至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呼吁考虑分步骤停火的可能性。
这暗示着持续的战争已经对盟友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拖累。冲突双方的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坚决反对任何妥协方案。而中印两国则致力于推动建立多边谈判平台。特朗普威胁实施二级制裁,其真实目的是迫使中印两国选边站队。
但这一策略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距离八月八日截止日期仅剩三天时,军事威慑突然升级。
特朗普高调宣布向俄罗斯周边海域派遣两艘核潜艇。美国五角大楼在四十八小时内秘密调动了潜艇部队。此举显然旨在向当时正在进行的中俄联合军演施加压力。
美方的意图非常明确,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压境测试来破坏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然而,俄罗斯方面对此的反应相对低调,仅仅加强了对潜艇的监控。
这显示出普京的某种担忧,他意识到仅仅依靠中国的支持可能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俄罗斯经济的潜在问题也不断显现。
根据最新的数据,2023年六月的通胀率飙升至百分之七点三,达到了三年来的新高。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民众对物价上涨怨声载道。
此外,房地产投资下降了百分之十三点四,制造业开工率也回落到疫情期间的最低点。尽管能源出口通过卢布结算和中印采购维持了一定的经济活力,但预计新的制裁将进一步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在乌克兰内部,情况也在悄然发生微妙变化。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二十八的民众支持有条件停火。
这一比例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在议会中,甚至出现了占据百分之十五席位的“停火探索派”。这股力量主张通过黑海港口交换,以此促使俄方做出让步。
虽然这些内部裂痕尚未从根本上动摇泽连斯基的强硬立场,但却预示着战场疲劳感已开始渗透到乌克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笔者观点
面对美军核潜艇的侦察、朝鲜三万援军的备战,以及持续上升的通胀数据,所有这些零散的信息汇聚在一起,使得特朗普的“十天停火令”逐渐演变为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当八月八日的最后期限真正到来时,白宫并未从普京那里获得任何妥协回应,也未启动此前声称的制裁措施。
最终,只剩下一片令人窘迫的沉默。在我看来,普京通过其在战场的实际推进以及那句不以为意的十二字声明,向世界表明一个事实:地缘政治并非一场表演,通过威胁和最后通牒进行的外交,最终只会暴露自身的弱点。真正获得益处的,或许是那些看清大国虚张声势的旁观者,毕竟,那位高举秒表催促和平的人,他手腕上的倒计时,才是最先走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