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掏5亿美金,中国联合国会费又涨了,这笔账到底值不值?
一年多掏5亿美金,中国联合国会费又涨了,这笔账到底值不值?
最近刷手机看到条新闻,联合国刚发的账单里,中国2024-2026年的会费分摊比例从15.2%涨到18.68%,每年得多掏5亿多美元。评论区炸锅了:“咱自己还有很多民生项目要花钱,为啥非得多交?”“交这么多,说话咋还不管用?”
咱先掰扯掰扯这钱咋算的。联合国会费是按各国经济实力排的,GDP总量、人均收入、外债情况都要算进去。2023年咱们GDP突破126万亿,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会费比例涨点很正常——就像小区物业费,房子大了、装修好了,物业费自然得多交点。再说这钱不是白交,去年联合国维和行动里,中国工兵分队在南苏丹修了300多公里公路,给当地运了8000多吨物资;世卫组织搞新冠疫苗全球分配,中国通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提供了20多亿剂疫苗,够覆盖10亿多人。这些真金白银砸下去,不是给别人做嫁衣,是全球抗疫、维和、救灾时能直接用的“救命钱”。
可有人犯嘀咕了:“钱出了,话事权咋没跟上?”这话在理。世卫总干事是埃塞俄比亚的谭德塞,粮农组织总干事是中国的屈冬玉(2019年当选的,算突破),但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这些关键位置,西方国家占了多少年?规则确实多是老牌发达国家定的,就像咱刚进俱乐部那会儿,沙发都被占满了,只能先找个小马扎坐。但您发现没?这些年咱的小马扎越坐越稳,慢慢还能往主桌凑——比如中国推动的“全球发展倡议”,已经在联合国平台上搞了30多场对接会;中国维和部队待命点从2015年的6个扩到现在的13个,随时能顶上去;北斗导航系统在120多个国家落地,东南亚的渔船、非洲的货车都用它导航。这些不是靠嘴皮子争来的,是靠一个个项目、一队队工程师、一批批物资堆出来的。
要说最实在的,还是“花钱买平安”。您看红海商船被胡塞武装袭击,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这儿转了十多年,商船挂中国国旗就能少遭劫;非洲粮食危机,中国帮建的农业示范中心让当地玉米产量翻了一番;咱们的货轮要走马六甲海峡,港口建设、航道维护哪样不得靠国际合作?这些年交的会费,相当于给全球秩序交了张“VIP卡”,以后咱企业出海、百姓留学,遇到事儿找联合国办事,底气也更足。
其实话语权这东西,不是靠投票器按出来的,是在现场干出来的。就像咱村选村干部,光会开会表决心没用,得带头修水渠、调解邻里纠纷,村民才服你。这些年咱派了5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里最多的;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下,给发展中国家建了20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站;“一带一路”项目里,中国团队带的当地工人能占七成——这些“人在现场”的功夫,比投多少票都管用。
有人说这是“花钱买座位”,我看更像“搭台唱戏”。刚开始可能得先交点入场费,等舞台搭起来了,灯光打亮了,咱的节目才能被更多人看见。就像当年中国刚重返联合国时,连席位都是别人让的,现在能牵头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哪一步不是靠一步步干出来的?
明天的门票,今天就得买。这5亿多美元,买的是全球太平,是咱企业出海的路更顺,是咱老百姓的海淘更快,更是咱在国际舞台上说话更响的底气。您说,这钱花得值不值?
经典语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内容调用资料信息网站名称:联合国官网(2023-2025年会费分摊比例报告)、世界卫生组织(COVID-19疫苗援助数据)、中国国防部(维和部队部署信息)、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南南合作信托基金项目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