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为何狂买中国武器?经济不富裕全靠这三招,中国稳赚不亏
最近国际新闻里,不少人可能都注意到一个现象:巴基斯坦从中国采购的武器数量相当庞大,品种也五花八门,从军舰、潜艇到战斗机、坦克,几乎覆盖了海陆空三军的主要装备。这让不少普通老百姓心里犯嘀咕了:巴基斯坦经济条件摆在那里,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他们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还不到2500亿美元,这在国际上真算不上富裕国家。可他们却能从中国买走这么多高科技武器,这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中国会不会最后收不到钱,甚至被“骗”了呢?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巴基斯坦到底从中国买了多少武器,这些武器都有些什么?其次,巴基斯坦究竟用什么方式来支付这些武器的款项?最后,除了经济上的考量,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大量武器背后,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
我们先来看看巴基斯坦采购的中国武器,种类和数量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在海军方面,巴基斯坦目前装备了中国生产的054A/P型护卫舰。这型护卫舰是基于中国海军054A型护卫舰的外贸版本,巴基斯坦一共购买了4艘,到2023年已经全部交付。这些军舰的加入,无疑大大提升了巴基斯坦海军的现代化水平和远洋作战能力。水下力量方面,巴基斯坦还采购了S-20P型常规潜艇,这是基于中国039A型常规动力潜艇开发的外贸型号。巴基斯坦一共购买了8艘,其中4艘由中国直接生产,另外4艘则由中国提供关键零部件,巴基斯坦在国内自行组装。据报道,中国为巴基斯坦生产的第一艘S-20P型潜艇已于2024年4月下水,预计2025年1月就能正式服役。此外,更早期的F-22P型护卫舰,它是基于中国053H3型护卫舰的外贸型号,巴基斯坦也购买了4艘,并于2009年开始接收。
在空军方面,巴基斯坦同样大量引进了中国制造的战机和相关设备。比如,歼-10CE战机,这是中国歼-10C型战机的外贸版本。有消息称巴基斯坦一共购买了36架歼-10CE,截至2025年5月,巴基斯坦已经接收了20架该型战机。目前,巴基斯坦是歼-10CE唯一的海外用户。值得一提的是,在假设性的2025年5月7日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装备的歼-10CE据说击落了印度多架战机,包括俄罗斯生产的苏-30和法国生产的“阵风”,这显示了这款战机的强大性能。另外,JF-17“枭龙”战机更是中巴联合研制的一款主力战机,它是在中国歼-7战机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而来的。截至2025年5月,巴基斯坦一共装备了170多架“枭龙”战机。其中最新的“枭龙”Block3型,虽然外形上可能不那么前卫,但其内部装备了先进的航电设备和数据链路,使其具备了很强的现代化空战能力。巴基斯坦空军还采购了K-8P“喀喇昆仑”教练机,这是一种装备了先进航电设备的教练机,虽然是教练机,但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甚至有超视距打击能力。2005年巴基斯坦采购了27架K-8P教练机,目前已全部交付。
陆军装备方面,巴基斯坦也大量引进了中国武器。例如SH-15车载榴弹炮,这是一款52倍径火炮身管的155毫米口径火炮,是中国专门用于外贸的一款车载榴弹炮。2019年,巴基斯坦一口气采购了236套SH-15车载榴弹炮,后续又陆续下了几笔订单。截至2025年5月,巴基斯坦装备的SH-15车载榴弹炮已经超过了400套。再看VT-4型主战坦克,这型坦克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发的。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巴基斯坦出资,中国提供技术。技术转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生产了100辆成品直接交付给巴基斯坦;第二阶段,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核心零部件,由巴基斯坦自行组装;第三阶段,巴基斯坦将具备完全自行生产的能力。截至2025年5月,巴基斯坦装备的VT-4型主战坦克已经超过600辆。除了这些主要武器,巴基斯坦还采购了中国的HQ-9P和LY-80防空系统,可以说,巴基斯坦军队已经大量装备了中国武器,甚至有人称之为“武装到了牙齿”。
那么,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巴基斯坦这样一个军费开支每年不到100亿美元的国家,它是怎么支付这么多先进武器的款项的呢?实际上,中巴之间的军贸合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巴基斯坦购买中国武器主要有三种支付渠道,这些方式都体现了双方合作的灵活性和战略考量。
第一种是外汇支付。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用国际硬通货,比如美元,来支付一部分款项。虽然巴基斯坦外汇储备有限,但对于一些常规采购或者部分款项,直接支付外汇也是常见的国际贸易方式。
第二种是物资支付。这种方式非常灵活,巴基斯坦可以用自己国家特有的产品来抵扣武器款。比如说,棉花。中亚地区因为气候和光照条件优越,非常适合种植棉花,中国的棉花产区新疆也是如此。而巴基斯坦同样是棉花主产国,其棉花种植产业规模不小。因此,巴基斯坦可以稳定地向中国提供棉花,用这些棉花折算成等价的资金来支付购买武器的款项。这对于中国来说,也能获得所需的原材料,实现互利共赢。
除了棉花,矿产也是重要的抵扣品。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拥有大量铜矿、金矿等矿产资源。目前,中国已经和巴基斯坦在当地展开了矿产开采的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巴基斯坦可以通过矿产资源或者矿产开采的股份、收益来抵扣军贸款项。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巴基斯坦的支付难题,也促进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还有就是农作物。巴基斯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其总人口的66%和劳动人口的37.4%都从事农业生产。这意味着巴基斯坦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对外出口粮食,特别是大米和小麦,是巴基斯坦赚取外汇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购买中国武器时,巴基斯坦也可以用这些农产品来抵债。这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农产品供应。
第三种方式是资产抵押。这种支付方式更具战略性和长期性。如果巴基斯坦拥有一些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运营价值的资产,比如矿产资源、港口设施等,但缺乏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那么这些资产的股份或者未来的运营收益,可以抵押给中国,作为购买武器的偿还方式。这并非是巴基斯坦“欠债”或者“被骗”,而是一种深度合作的体现。中国通过参与这些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帮助巴基斯坦盘活资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而巴基斯坦则可以用这些项目产生的收益来偿还武器款。这实际上是一种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模式,将短期的军贸合作融入到更宏大的经济合作框架之中。
所以,从支付方式来看,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武器销售是多渠道、多模式的,充分考虑了巴基斯坦的实际经济状况,并且将商品贸易与资源开发、经济合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一种非常灵活且富有远见的贸易策略,根本不存在“被骗”或者“收不到钱”的问题。
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中国之所以大规模向巴基斯坦出售武器,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考量。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外交基础,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两国拥有一个共同的地区战略对手——印度。
对巴基斯坦来说,印度是一个对自己构成巨大威胁的国家。历史原因复杂,英国殖民南亚次大陆后形成的“英属印度”包含了现在的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因此,印度国内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至今不承认巴基斯坦的主权国家身份,甚至有吞并巴基斯坦的野心。印度国内舆论也普遍倾向于用武力夺取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甚至巴基斯坦的其他领土。考虑到印度是二战后领土扩张最多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对印度的戒心非常高,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障自身安全。
对中国而言,印度同样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邻国。印度长期以来对中国西藏、新疆的部分边境领土虎视眈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就曾主动侵占中国领土,导致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此后,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小动作一直没有停止,甚至在2020年还发生了“加勒万河谷冲突”,造成了人员伤亡。
因此,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巴基斯坦来“牵制”印度。这里的“牵制”意味着,如果印度将大部分军事力量都部署到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地区,那么中国在边境地区将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但如果巴基斯坦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能够对印度构成有效的战略压力,那么印度就必须分散其军事部署,将一部分力量用于应对巴基斯坦。这样一来,印度就没有能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印边境,从而减轻了中国在西部边境的防守压力,也降低了印度再次大规模侵犯中国领土的可能性。
可以说,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武器,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军火贸易,更是中国在南亚地区实现战略平衡、维护自身边境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帮助巴基斯坦提升国防实力,中国实际上也在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筑起一道防线。这种合作的价值,远超单纯的经济利益,它关系到地区的和平稳定,也关系到中国的战略大局。因此,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军售,从长远看,是一项非常明智且互利共赢的战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