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故事:刘备登基设宴乡亲,童年玩伴当众拆台,刘备问:还记得我吗?伙伴醉笑:谁认得你

发布日期:2025-10-10 09:26    点击次数:108

蜀汉章武元年,成都武担山下,新筑的章武殿金碧辉煌,宴席绵延。

今日,昭烈皇帝刘备登基大典刚毕,特设乡亲宴,广邀故里父老。

琼浆玉液,丝竹绕梁,满座宾客皆感荣光。

然而,在这盛世欢腾之中,一个不合时宜的身影,

正摇摇晃晃地闯入殿中,他那粗鄙的嗓音,

带着陈年的酒气和不甘,即将撕裂这精心编织的帝王气象。

一场酝酿数十载的旧怨,在帝王与故友的重逢中,轰然引爆。

01

章武元年,夏。

蜀汉帝都成都,笼罩在一片炽热的喜庆之中。

武担山下的章武殿,琉璃瓦在骄阳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檐角飞翘,气势恢宏。

殿内,今日的筵席非同寻常,乃是昭烈皇帝刘备为远道而来的故乡父老乡亲们特设的恩荣宴。

红毯铺地,美酒飘香,珍馐佳肴摆满了长长的桌案。

从涿郡远道而来的乡亲们,头一次踏足这般奢华的宫殿,一个个拘谨而又兴奋。

他们穿着平日里最好的衣裳,眼神中既有对帝王威仪的敬畏,又夹杂着一丝亲近故人的自豪。

毕竟,这坐在龙椅上的,是他们从小看着长大的“刘家小子”啊!

刘备身着衮冕,端坐主位。

他面容温和,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面孔,心中涌起万千感慨。

从草鞋小贩到一方霸主,再到如今的九五之尊,这一路走来,多少风雨,多少离合。

故乡,是心底最柔软的牵挂,也是他力量的源泉。

“诸位父老乡亲,不必拘束,今日刘备只是你们的晚辈,是你们的故人!”他洪亮的声音响彻大殿,带着些许乡音,顿时拉近了与众人的距离。

乡亲们纷纷起身,激动得热泪盈眶。

有年迈的老者颤抖着声音喊道:“玄德啊!老朽这辈子,能看到你今日成就,死而无憾了!”

刘备起身,亲自斟酒,向故乡的父老们遥遥敬了一杯。

他深知,这些人是见证了他最贫寒、最艰难岁月的人。

他们的到来,不仅是对他帝位的认可,更是对他个人奋斗的肯定。

宴席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乡亲们开始低声交谈,回忆着刘备少年时的趣事。

有人说他小时候卖草鞋,手艺最好;有人说他胸怀大志,常在桑树下学坐姿;还有人说他为人仗义,乡里有什么纠纷,总能秉公处理。

然而,在这片和谐的氛围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正悄然逼近。

殿外,一阵嘈杂声打破了宫廷的宁静。

几名负责引路的内侍面露难色,试图拦住一个醉醺醺的身影,却又不敢太过用力,毕竟,这是陛下特意召来的“乡亲”。

那人摇摇晃晃,一身粗布衣衫,头发散乱,脸上带着酒后的潮红和一股子蛮横。

他嘴里嚷嚷着听不清的话语,手舞足蹈,径直朝大殿内闯来。

殿内的喧嚣声渐渐小了下去,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殿门口这个不速之客吸引。

刘备也微微皱眉,看向了殿门。

他看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心头猛地一跳。

“放开我!我是来找玄德的!你们这些狗奴才,知道我是谁吗?!”那人挣脱开内侍的阻拦,一步跨入大殿,高声叫嚷起来。

他,正是刘备的童年玩伴——铁柱。

02

时光倒回数十年前,涿郡的乡间。

那时的刘备,还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少年,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编织草鞋勉强度日。

他虽然身处困顿,却天资聪颖,志向远大。

常在村口那棵巨大的桑树下,模仿帝王乘坐的车盖,独自玩耍,引得乡邻们侧目。

铁柱,却是截然不同的性子。

他比刘备年长两岁,生得人高马大,力气过人,是村里孩子王。

铁柱的父亲是屠夫,家境虽不富裕,却也比刘备宽裕些。

他性格粗犷豪放,喜好呼朋引伴,整日里在村头巷尾疯玩,是村里出了名的“混世魔王”。

刘备和铁柱,就是这样一对看似格格不入的玩伴。

小时候,刘备虽然沉默,却总能让铁柱心服口服。

有一次,村里的孩子们为了一块山楂糕争执不下,眼看就要打起来。

刘备走上前,不声不响地将山楂糕掰成几小块,分给每人一份,又讲了个小故事,巧妙地化解了争端。

铁柱当时看呆了,从此对刘备多了几分敬佩。

“玄德,你真厉害!要是换了别人,早就打起来了。”铁柱曾这样对刘备说,眼神里带着孩童特有的纯粹。

刘备只是笑笑,没有多言。

他知道,铁柱虽然脾气暴躁,却心地不坏,只是少了一份思虑。

然而,两人的友情也并非没有波澜。

有一次,铁柱在外面跟人打架吃了亏,回来向刘备哭诉。

刘备听了,二话不说,拿起一根木棍就冲了出去,替铁柱找回了场子。

结果,刘备自己却受了伤,被母亲狠狠地责骂了一顿。

铁柱看着刘备包扎好的伤口,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知道刘备是为了他好,可他总觉得,刘备似乎比他更“懂事”,更“高人一等”。

这种感觉,随着两人年龄的增长,刘备读书识字,结交豪杰,而铁柱依旧在村里混日子,变得越来越强烈。

尤其是后来,刘备开始四处奔走,结识关羽、张飞,投身乱世。

每当刘备回家探亲时,乡亲们都会围着他,听他讲述外面的世界,眼中充满了艳羡。

而铁柱,却总是远远地看着,心里五味杂陈。

他觉得,刘备变了,变得遥不可及,不再是那个会和他一起掏鸟窝、捉泥鳅的玄德了。

“玄德,你现在可是大人物了,还会记得我们这些乡野村夫吗?”有一次,铁柱在酒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

刘备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铁柱,你我兄弟一场,情谊岂是身份能改变的?无论走到哪里,你都是我的兄弟。”

然而,刘备的这番话,在铁柱听来,却像是施舍,像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安抚。

他看到刘备身边环绕着关羽、张飞那样的英雄人物,而自己,却仍然是那个只会杀猪宰羊、喝酒骂街的铁柱。

自卑与嫉妒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埋下。

当刘备最终离开涿郡,投身乱世,铁柱便再也没见过他。

他听说刘备南征北战,声名鹊起,又听说他颠沛流离,几经沉浮。

每一次听到刘备的消息,铁柱的心情都复杂无比。

他既为刘备的成就感到骄傲,又为自己的平庸感到愤懑。

如今,刘备登基称帝,派人回乡,邀请乡亲们前来赴宴。

铁柱也收到了请柬。

起初他是拒绝的,觉得去了也是自取其辱。

但在乡亲们的劝说下,他最终还是来了。

他想看看,那个曾经的玄德,如今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

他喝了几杯酒,酒劲上头,心中压抑多年的情绪,便再也按捺不住了。

03

铁柱踉跄着走进章武殿,粗鄙的酒气和乡野的喧嚣,与殿内庄严华贵的氛围格格不入。

他肥胖的身躯摇摇晃晃,一双被酒精熏红的眼睛,在殿内四处张望,最终锁定了高高在上的刘备。

内侍们见他冲了进来,吓得脸色发白,正要上前将他架出去,却被刘备的一个眼神制止了。

刘备的目光复杂,其中有久别重逢的惊喜,有对故友境况的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沉重。

“铁柱?”刘备轻声唤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确定。

毕竟,眼前这个醉醺醺、面目粗糙的汉子,与记忆中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判若两人。

铁柱听到刘备的声音,脚步一顿,眯着眼睛,用力地辨认着。

当他终于确定那就是刘备时,脸上浮现出一丝讥讽的笑容。

“哟,这不是玄德吗?怎么,当了皇帝,就不认识老兄弟了?”铁柱语气轻佻,带着一股子浓重的酒意,全然不顾殿内鸦雀无声的凝重气氛。

他这番话一出,在场的文臣武将们脸色骤变。

这是何等的大不敬!皇帝名讳岂是区区一介草民能如此轻慢地直呼?而且,那语气中分明带着挑衅和嘲弄。

关羽和张飞,分坐刘备两侧,此刻皆眉头紧锁,怒目而视。

张飞更是按捺不住,霍然起身,怒吼道:“大胆匹夫!焉敢对陛下不敬!”

他的声音如雷霆般炸响,震得殿内嗡嗡作响。

铁柱被这突如其来的怒吼吓了一跳,酒意也清醒了几分。

他看到张飞那魁梧的身躯和凶悍的表情,心里有些发怵,但转念一想,自己是刘备的故交,又是刘备亲自请来的,便又壮了壮胆子。

“你吼什么吼?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儿吗?我跟玄德说话,关你屁事!”铁柱指着张飞,破口大骂,完全没有将这位万人敌的猛将放在眼里。

张飞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提起丈八蛇矛就要冲过去。

幸好关羽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

“三弟,且慢!”关羽沉声喝道,然后向刘备投去询问的目光。

他知道,刘备自有深意。

刘备抬手示意张飞坐下,然后目光再次落到铁柱身上。

他没有生气,反而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苦涩。

“铁柱,你喝多了。”刘备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铁柱闻言,却像是被激怒了一般。

他摇摇晃晃地向前走了几步,离刘备更近了一些。

“我喝多了?我清醒得很!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你坐在龙椅上,享受着万民朝拜!而我呢?我还是那个杀猪宰羊的屠夫!你可还记得,你小时候没钱读书,是我从家里偷了钱给你买书本?你可还记得,你被人欺负,是我替你出头挨打?”铁柱的声音越来越大,将陈年旧事一股脑地抖搂出来,仿佛要将刘备的帝王光环彻底撕碎。

殿内众臣面面相觑,皆不知所措。

这等场合,竟有人如此放肆,公然揭皇帝的短,简直闻所未闻。

乡亲们更是吓得大气不敢出,生怕惹怒了龙颜,殃及池鱼。

刘备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波澜不惊,只是眼中深处的黯然愈发浓重。

他当然记得,铁柱说的这些,都是真的。

那些贫困潦倒的岁月,那些纯粹的少年情谊,是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但他更知道,命运的轨迹,早已将他们推向了不同的方向。

04

铁柱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浓烈的酒气和更浓烈的怨气。

他所说的那些陈年旧事,每一件都像一把钝刀,试图割裂刘备与今日帝王身份的联系,将他拉回那个卑微的过去。

“你如今享尽荣华富贵,可曾想过我们这些老兄弟?你当年信誓旦旦地说,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了兄弟情义!可现在呢?你成了皇帝,我们还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你凭什么?!”铁柱指着刘备,语气愈发激动,声音也变得尖锐刺耳。

他的话语,不仅是对刘备的指责,更是对自己多年来不如意的愤懑。

他将自己所有的不甘和失意,都归咎于刘备的“忘恩负义”。

殿内一片死寂。

文臣武将们脸色铁青,恨不得将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匹夫当场斩杀。

但慑于刘备迟迟没有发话,他们也不敢擅自行动。

乡亲们更是噤若寒蝉,有几个胆小的甚至开始发抖。

他们本以为是来沾光享福的,却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变故。

刘备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看着铁柱。

他的目光穿越了数十年的光阴,看到了那个曾经与自己一同玩耍、一同成长的少年。

他也看到了铁柱眼底深处,除了醉意和怨恨,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痛苦和迷茫。

他知道,铁柱并不是真的想羞辱他,他只是被生活的重担和心中的不平衡压垮了。

良久,刘备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铁柱,你说的,我都记得。”刘备的语气平静,没有一丝怒意,反而带着几分怀旧的感慨,“你为我所做的一切,我从未忘记。”

他顿了顿,然后从龙椅上缓缓起身,一步一步地走下台阶。

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众人的心弦上,让整个大殿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关羽、张飞,以及身边的护卫,都下意识地握紧了兵器,警惕地盯着铁柱。

他们生怕这个醉鬼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刘备走到铁柱面前,两人之间的距离不过几步之遥。

帝王的华服与粗鄙的布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你我相识于微末,情同手足。这份情义,不会因为我今日的身份而有所改变。”刘备伸出手,轻轻地拍了拍铁柱的肩膀,他的手掌宽厚而温暖,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力量。

铁柱被刘备的举动惊呆了。

他没想到刘备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如此温和地回应。

那一瞬间,他所有的怨气和怒火,似乎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温情所软化。

他呆呆地看着刘备,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话来。

刘备的目光深邃而真挚,他直视着铁柱的眼睛,用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轻声问道:

“铁柱,你……还记得我吗?”

这个问题,不是在问他是否认识眼前的帝王,而是在问他,是否还记得那个曾经与他并肩而行的少年玄德。

铁柱的瞳孔猛地收缩,他看着刘备那张既熟悉又陌生的脸庞,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尘封的画面。

是啊,他怎么会不记得呢?那些一起掏鸟窝、一起捉鱼、一起挨打受骂的岁月,是他们共同的青春。

然而,酒精的作用,以及多年来积压在心底的嫉妒和不甘,却像一堵无形的墙,将他与那个纯粹的过去隔开。

他看到了刘备眼中的真诚,感受到了他掌心的温暖,可他心中的魔障,却让他无法坦然接受这份情谊。

他猛地甩开刘备的手,后退了两步,脸上再次浮现出那种醉醺醺的讥笑。

“哈哈哈哈……”铁柱发出一阵刺耳的狂笑,那笑声中充满了自嘲和不屑。

他指着刘备,指着周围那些大气不敢出的文武百官,指着那些瑟瑟发抖的乡亲们,然后,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喊道:

“谁?谁认得你?!你算什么东西?!你不过是个卖草鞋的!也敢称帝?!谁认得你?!”

05

铁柱那声震耳欲聋的狂笑和近乎歇斯底里的怒吼,如同惊雷般在章武殿内炸响。

那句“谁认得你?!”带着无尽的嘲讽与鄙夷,直刺刘备的耳膜,也狠狠地撞击着殿内所有人的心头。

空气仿佛凝固了。

殿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刘备身上,等待着他雷霆般的震怒。

这已不仅仅是对帝王的冒犯,更是对整个蜀汉政权的公然挑衅。

关羽和张飞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他们的怒火几乎要从眼中喷薄而出。

张飞更是猛地站起,丈八蛇矛拖地,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他大步流星地向铁柱走去,口中低吼道:“匹夫,你找死!”他已然忍无可忍,誓要将这狂悖之徒碎尸万段。

然而,就在张飞即将冲到铁柱面前时,刘备却缓缓地抬起了手。

一个简单的手势,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严。

张飞的脚步猛地顿住,虽满腔怒火,却不敢违抗兄长的命令,只能愤愤地收回脚步,瞪着铁柱,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

刘备的目光,依然落在铁柱身上。

他没有发怒,脸上也没有丝毫的愠色,反而,他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其中似乎蕴含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悲悯。

他看着眼前这个被酒意和怨恨彻底吞噬的故友,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想起了桑树下的童年,想起了铁柱为他打架挨揍的场景,想起了当年那个天真烂漫,却又带着几分鲁莽的少年。

如今,一切都变了。

“谁认得你……”刘备轻声重复着铁柱的话,声音低沉,仿佛在自言自语。

他缓缓转过身,面向殿内的文武百官和乡亲们。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从震惊、愤怒到恐惧、不解,各种情绪尽收眼底。

“是啊,谁认得我?”刘备的声音突然洪亮起来,不再是刚才的低语,但依然没有怒火,反而带着一种凛然的自省和一丝淡淡的哀伤。

他走到龙椅前,却没有坐下,而是背对着龙椅,面向众人。

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似乎卸下了他身上的帝王光环,让他重新变回了那个与乡亲们促膝而谈的“刘玄德”。

“我刘备,本是涿郡一介草民,织席贩履为生。家贫不能自给,母亲辛劳,我常感愧疚。”他开始讲述自己的身世,声音平缓,却充满了力量,“后来,立志匡扶汉室,却屡战屡败,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受尽冷眼;兄弟离散,肝肠寸断。我也曾一无所有,也曾走投无路,也曾被天下人耻笑为‘丧家之犬’。”

刘备的目光再次落在铁柱身上,他的眼中不再是悲悯,而是一种穿透人心的清澈。

“铁柱,你可曾记得,当年我在公孙瓒麾下,意气风发,却终究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县令?你可曾记得,我在徐州,被吕布所夺,妻离子散,流离失所?你可曾记得,我寄居曹操帐下,如履薄冰,时刻面临杀身之祸?你可曾记得,我依附袁绍、刘表,空有匡扶之志,却无寸土立锥之地?”

他每说一句话,殿内众人的心就随之颤动一下。

那些曾经的苦难和屈辱,在刘备口中被缓缓道出,没有丝毫怨天尤人,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铁柱的酒意彻底清醒了。

他呆呆地站在原地,看着刘备,听着他讲述那些自己不曾参与的苦难。

他看到了刘备眼中的坚韧,看到了他脸上的风霜,看到了他身上那股历经磨难而沉淀下来的厚重。

他突然发现,自己所认识的那个“玄德”,只是刘备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段。

刘备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他凝视着铁柱,一字一句地问道:

“我刘备,从一无所有到今日称帝,历经多少磨难,多少生死,多少背叛,多少放弃?你,铁柱,你又认得这其中的几分?”

这个问题,像一把利剑,直插铁柱的心脏。

他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喉咙里干涩无比,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终于明白,他所抱怨的,不过是自己眼前的困境;而刘备所经历的,却是整个时代的洪流,是无数次浴火重生的蜕变。

刘备的目光转向殿内,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他带着一种深沉的自省和对未来的展望。

“我今日称帝,并非为了享乐,并非为了私利。我所求者,乃是匡扶汉室,再造天下太平。我深知,这条路上,依然充满荆棘。我需要的是忠心耿耿的臣子,需要的是披肝沥胆的将士,需要的是同心同德的百姓。而今日,我更需要的是——”

刘备的目光再次锁定在铁柱身上,声音充满了力量,却又带着一丝期待:

“我更需要,一个能够真正认识我、理解我、与我一同前行的人!”

他伸出手,指向铁柱,然后,目光环视全场,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今日之宴,我请故乡父老前来,是为了不忘本,是为了感念旧情。但旧情,不应是抱怨和嫉妒的借口,而应是激励和共勉的动力!”

“铁柱,你今日当众辱我,我本可依律治罪。”刘备的声音突然变得严厉起来,殿内众人心头一紧,“但我念你我旧情,念你一时糊涂。我再问你一次,你可还记得我?”

这一次,刘备问的,不再是那个少年玄德,而是问他,是否还认识眼前这个,愿意给他一次机会的昭烈皇帝!

铁柱的身体剧烈颤抖起来,他看着刘备,看着他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威严,和那份深藏的期待。

他知道,这是刘备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是继续沉沦在过去的怨恨中,还是抓住这个机会,重新开始?

06

铁柱的喉咙干涩,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

他看着刘备那双深邃的眼睛,那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怒意,只有一种令人心底发颤的威严,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

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问话,而是一次审判,一次选择。

他回想起刘备刚才所说的那些苦难。

从织席贩履到颠沛流离,从寄人篱下到今日称帝。

那些是他从未经历过的腥风血雨,是他无法想象的挣扎与蜕变。

他一直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将刘备的成功归结为运气,将自己的平庸归结为刘备的“忘恩负义”。

可当刘备将那些血淋淋的过去摆在他面前时,他才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他不是不记得那个少年玄德,他是拒绝去认识那个经历过无数磨难、浴火重生的刘备。

他被心中的嫉妒和不甘蒙蔽了双眼,将一个活生生的人,缩减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可以用来发泄自己不满的靶子。

“陛……陛下……”铁柱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颤抖。

他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刘备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殿内依旧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铁柱的回答,等待着这场戏剧性冲突的最终走向。

良久,铁柱终于低下头,他的身体仿佛被抽去了所有的力气。

他不再醉醺醺,也不再蛮横无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和悔恨。

“我……我错了……”他终于挤出这几个字,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愧疚。

这简单的三个字,却像一道惊雷,在殿内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众臣和乡亲们都感到诧异,他们原以为铁柱会死不悔改,或被当场处斩。

刘备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铁柱终于清醒了。

“抬起头来。”刘备的声音变得柔和,“你我兄弟一场,何错之有?”

铁柱缓缓抬起头,眼中已没有了之前的怨恨和嘲讽,取而代之的是迷茫和困惑。

他不懂,刘备为何不惩罚他,反而如此宽容。

刘备走到铁柱面前,再次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一次,力量更重,也更带着一种深厚的期盼。

“你我皆从涿郡走出,你当年为我所做的一切,我刘备铭记于心。那些情义,是支撑我度过艰难岁月的力量。但世事变迁,人亦成长。我今日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一人之力。”刘备的目光再次扫过关羽、张飞,以及殿内所有的文武百官,“我能有今日,是靠着兄弟肝胆相照,是靠着文臣武将的辅佐,更是靠着天下百姓的拥戴!”

他指了指脚下的土地,又指了指殿外的天空。

“我刘备,并非生来就是帝王。我只是一个心怀天下、不甘沉沦的凡人。我所求者,是天下苍生免于战乱之苦,是汉室江山得以延续。你所看到的,是我的权势和荣耀,却不曾看到我肩上沉重的责任!”

刘备的话语,如醍醐灌顶,让铁柱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他一直以为刘备只是为了自己享乐才追求权力,却从未想过,帝王之位,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和牺牲。

“铁柱,你今日之言行,虽有不敬,但亦警醒于我。”刘备语气真诚,“让我不忘初心,不忘本。更让我知道,这世间,还有许多人,如你一般,被生活所困,被命运所累,需要我这身为帝王之人,去关怀,去引导。”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今日醉酒失态,言语不逊。若依律,当受重罚。然我念及你我旧情,且知你心中郁结已久。故,我今日不罚你,反而要给你一个机会。”

殿内众人都惊呆了。

不罚?还要给机会?这可是当众辱骂皇帝啊!

铁柱更是难以置信地看着刘备。

他以为自己这次必死无疑,甚至连遗言都想好了,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陛下……”关羽和张飞对视一眼,虽然不解,但对刘备的决定,他们向来无条件支持。

刘备摆了摆手,示意他们稍安勿躁。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铁柱,一字一句地说道:

“铁柱,你可愿放下心中怨恨,重新认识我刘备?你可愿,以你多年在乡野的经验,助我治理地方,为百姓谋福?”

这个提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不只是赦免,这简直是恩典!

铁柱的身体猛地一震,他看着刘备,眼中充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他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竟然能得到这样的机会。

他以为自己的人生,早就被定格在了那个杀猪宰羊的屠夫身份上。

他看着刘备真诚而充满期待的眼神,心中所有的委屈、不甘、嫉妒,都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他突然发现,他一直以为的那个“忘恩负义”的刘备,其实从未忘记过他。

刘备所做的,是给他一个重新开始,重新活出尊严的机会。

“陛……陛下……”铁柱的眼眶湿润了,他猛地跪倒在地,重重地磕了一个头,“草民……草民铁柱,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这一刻,他终于彻底认识了刘备。

不是那个卖草鞋的玄德,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那个有着宽广胸襟、仁厚品格,能够包容一切、理解一切的刘备。

07

铁柱的这一跪,磕得实实在在,殿内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刘备亲自上前,将他扶了起来。

这一举动,再次让乡亲们和文武百官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德与胸襟。

“好!好一个‘肝脑涂地’!”刘备朗声笑道,脸上洋溢着真诚的喜悦,“铁柱,我知你性情耿直,不善言辞,但你为人仗义,力气过人,在乡里也有些威望。我打算让你入我农事司,负责屯田和乡里治安。你可愿?”

农事司,听起来虽不如军政要职显赫,但在蜀汉,屯田乃是国之根本。

刘备此举,既是给铁柱一个机会,也是看中了他的朴实和乡野经验,更重要的是,让他能为百姓做实事,找到自身价值。

铁柱闻言,更是激动得语无伦次。

他一个粗人,何曾想过能入朝为官,哪怕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农事司小吏?这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天大的恩赐。

“草民……草民愿!万死不辞!”铁柱的声音带着哭腔,他再次跪下,这一次,是发自肺腑的感恩和臣服。

刘备扶起他,目光再次扫过殿内。

他知道,今日这番做作,不仅仅是为了铁柱一人,更是为了给所有乡亲,乃至整个朝廷,一个深刻的教训。

他要告诉众人,他刘备,不忘旧情,但不被旧情所累;他仁德宽厚,但不失帝王威严。

他能包容故友的冒犯,更能将冒犯转化为激励和机会。

宴席的气氛,在经历了这场波折后,变得更加融洽和热烈。

乡亲们看着铁柱,眼中不再是轻视,而是羡慕和敬佩。

他们看到了刘备的宽宏大量,也看到了铁柱的幡然醒悟。

刘备重新回到主位,他举起酒杯,向众人敬道:“今日,我刘备得故友重归,深感欣慰。愿天下有识之士,无论出身贵贱,皆能为国效力,共创太平盛世!”

众臣和乡亲们齐声应和,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再次充满了大殿。

然而,刘备的心中,却依旧思绪万千。

他望着铁柱,心中浮现出更多关于他与铁柱的往事。

在那些贫苦的少年岁月里,铁柱虽然鲁莽,却也曾是刘备最忠实的朋友。

有一次,刘备生病卧床,母亲为了给他抓药,不得不典当了家中仅剩的一点物件。

铁柱知道后,竟然偷偷跑回家,从父亲的钱柜里偷了几文钱,塞到刘备手中,说是要给他买些补品。

刘备当时虽然拒绝了,但铁柱的这份心意,却一直温暖着他。

他知道,铁柱并非真的坏,他只是困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摆脱命运的桎梏。

他看到刘备的飞黄腾达,却没有看到刘备为此付出的血泪和牺牲。

他将自己的不如意,全部投射到刘备身上,形成了一种病态的心理。

刘备也曾反思,自己是否在功成名就之后,与这些故友疏远了。

他并非有意,只是身不由己。

天下大局,战事频仍,他每日都为国事操劳,哪里还有闲暇去顾及这些琐碎的旧情?

然而,今日铁柱的当众拆台,却让他意识到,即使是帝王,也无法斩断与过去的联系。

那些旧情,那些故人,是他的根,也是他时刻警醒自己的镜子。

他想起孔子那句“吾日三省吾身”,作为帝王,他更应该时时自省,是否因为地位的提升,而忘记了曾经的自己,忘记了那些与他一同走过苦难的人。

铁柱的出现,就像一面清明的镜子,照出了刘备内心深处,那些被荣耀和权势所掩盖的朴素情感。

他知道,自己不能因为成为了皇帝,就变得冷漠无情。

他今日的处理方式,不仅是挽回了自己的颜面,更是挽回了与故友的情谊,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仁君的广阔胸襟。

他希望,通过这件事,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他刘备,并非是一个冰冷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懂得感恩和宽容的君主。

08

宴席散去,乡亲们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章武殿。

他们亲眼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闹剧,也亲眼见证了刘备的宽厚仁德。

铁柱也跟随农事司的官员离去,他的身影不再摇晃,脚步也变得沉稳了许多。

他知道,一个新的开始,正在等待着他。

刘备回到寝宫,卸下沉重的衮冕,换上了一身素服。

他坐在案几前,手中捧着一杯热茶,目光却投向窗外。

夜幕降临,星光点点,成都城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宁静。

“陛下,今日之事,臣等深感不安。”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三人联袂而来,躬身行礼。

张飞依旧有些愤愤不平:“那厮简直是狗胆包天!若非兄长拦着,我定要他好看!”

刘备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坐下。

他轻啜一口茶,然后缓缓说道:“三弟,你可知我为何不罚铁柱,反而给他机会?”

张飞挠了挠头,瓮声瓮气地说道:“兄长仁德,不与小人计较。只是他如此辱骂兄长,实在让人咽不下这口气!”

刘备笑了笑,目光投向诸葛亮:“孔明,你以为如何?”

诸葛亮羽扇轻摇,躬身道:“陛下此举,乃一石三鸟也。其一,彰显陛下仁德宽厚,不忘旧情,感化故友,令天下士人闻之,皆感陛下宅心仁厚,可堪大用。其二,亦是对朝臣和乡亲们的警示与教化,示人以宽容,亦示人以担当。其三,更是为陛下自身正名。陛下从微末崛起,饱经风霜,今日之位,乃是披荆斩棘而来。铁柱之言,虽是冒犯,却也让陛下有机会,向世人阐明心志,洗清流言,巩固民心。”

刘备满意地点了点头:“孔明所言甚是。我为帝者,一言一行皆关乎天下。今日若严惩铁柱,固然能维护帝王尊严,却也落得一个‘薄情寡义’的名声。人心浮动,岂是我所愿?”

“再者,铁柱虽言语无状,但他所说,皆是实情。我刘备,确实是涿郡草民出身,确实是织席贩履为生。这些都是我过去的印记,我从未想过抹去。反而,这些经历,时刻提醒我,要体恤民情,不忘初心。”

他看向关羽和张飞:“你二人与我桃园结义,一同出生入死数十载。你们可曾见过我,因为今日的地位,便忘记了当年的艰难困苦?”

关羽和张飞闻言,皆惭愧地低下了头。

他们只顾着维护刘备的尊严,却忽略了刘备更深层次的考量。

“陛下深谋远虑,臣等不及也。”关羽抱拳道。

刘备笑了笑:“今日之事,也让我有所感悟。帝王之位,看似高高在上,却也容易让人与凡尘隔绝。若非铁柱这一闹,我或许会渐渐忘记,那些曾经与我一同在乡野玩耍的故人,他们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期盼和不满。”

“铁柱的抱怨,并非毫无道理。他看到我一步登天,却不曾看到我为此付出的代价。他活在自己的困境里,将所有的不甘都投射到我的身上。这并非他一人之过,亦是世人之常情。”

“所以,我给他一个机会。不只是给他活路,更是给他一个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找到人生方向的机会。他有气力,有乡野经验,让他去屯田,去管理地方农事,他能发挥他的长处,也能在为百姓服务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诸葛亮颔首道:“陛下圣明。此举不仅能化解一场危机,更能收拢人心,让那些心怀不满之人,看到希望和出路。天下之大,能人无数,陛下能以德服人,以宽厚待人,实乃社稷之福。”

刘备长叹一声:“是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既然身居高位,便要尽力为百姓谋福。这蜀汉江山,不仅仅是我刘备的,更是天下苍生的。我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以大局为重,以民心为重。”

他端起茶杯,目光变得坚定:“今日之局,让我想起先贤教诲:‘修己以安百姓’。我当以身作则,修身养性,方能安定天下。”

这次与铁柱的重逢,对刘备而言,不仅仅是一场小小的风波,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和精神洗礼。

他从铁柱的抱怨中,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困苦和不甘;他从铁柱的清醒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可塑。

他知道,作为帝王,他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沙场上的刀光剑影,更是人心深处的暗流涌动。

而要平定这暗流,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力,更是智慧和仁德。

09

次日清晨,章武殿的余波仍在成都城内流传。

乡亲们在客栈里津津乐道,将刘备的宽宏大度传为美谈。

而朝中官员,也对刘备的处置方式议论纷纷,既有赞叹其仁德的,也有少数认为过于宽纵的。

然而,刘备并没有过多理会这些议论。

他将心思放在了铁柱身上。

他知道,给予机会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铁柱,让他真正融入新的生活,找到自我价值。

铁柱被安排到农事司后,起初有些手足无措。

他从未想过,自己一个粗鄙的屠夫,竟然能参与到朝廷事务中。

农事司的官员对他毕恭毕敬,这让他感到很不自在。

第一天,他只是傻愣愣地跟着农事司的吏员们巡视田地,听他们讲解屯田的规矩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他虽然听得一知半解,但心里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这与他过去杀猪宰羊、混吃等死的日子截然不同。

晚上,铁柱独自一人坐在分配给他的小屋里,回想着白天的一切。

他想起了刘备那句“你可愿放下心中怨恨,重新认识我刘备?”和“以你多年在乡野的经验,助我治理地方,为百姓谋福?”

他突然意识到,刘备并非是要惩罚他,而是真的要给他一个机会,一个他从未奢望过的机会。

那一瞬间,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羞愧和感动。

他想起了自己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对刘备破口大骂的场景。

他想起了自己那句“谁认得你?!”的狂言。

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知道,刘备完全有理由将他处死,但他没有。

刘备选择了宽恕,选择了信任。

这份信任,比任何金银财宝都更加珍贵。

第二天,铁柱主动向农事司的主事请缨,要求下到田间地头,亲自参与农作。

他从小在乡下长大,虽然从未系统学习过农事,但对于土地和庄稼,却有着一种本能的亲近。

他发现,那些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他看到农夫们在田间劳作的艰辛,也看到了他们对丰收的期盼。

他开始用自己的经验,去思考如何改进耕作方式,如何提高产量。

他发现,自己对土地的了解,对气候的感知,对农夫们生活的洞察,竟然真的能派上用场。

他开始向农夫们请教,也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议。

渐渐地,农事司的吏员们发现,这个曾经当众羞辱皇帝的粗人,并非一无是处。

他虽然没有文化,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颗赤诚的心。

有一次,某个地方的田地遭遇了虫害,农事司的官员束手无策。

铁柱听闻后,主动请缨前往。

他凭借着自己在乡野摸爬滚打的经验,很快找到了解决虫害的方法,挽救了即将绝收的庄稼。

这件事传到刘备耳中,刘备大加赞赏,并特意召见了铁柱。

“铁柱啊,你做得很好。”刘备看着眼前这个皮肤黝黑、眼神坚定的故友,心中充满了欣慰。

铁柱跪倒在地,激动得泪流满面:“陛下,草民……草民终于找到活着的意义了!”

刘备亲自扶起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人活一世,岂能碌碌无为?只要心怀善念,脚踏实地,无论身处何位,都能为天下苍生贡献一份力量。”

铁柱重重点头。

他终于明白,刘备当日那句“谁认得你?!”并非是嘲讽,而是一种深刻的质问。

他曾经只认识一个被嫉妒蒙蔽双眼的自己,而如今,他开始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能够为百姓做实事的自己。

他放下了心中的怨恨,放下了对刘备的嫉妒。

他看到,刘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历经磨难、心怀天下的结果。

他也看到,刘备的宽容并非软弱,而是他作为帝王的强大品格。

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抱怨和发泄的铁柱,他成为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农事司小吏。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刘备的眼光和胸襟。

而乡亲们在得知铁柱的转变和成就后,对刘备的敬仰更甚。

他们看到了一个帝王对故友的包容,也看到了一个帝王对人才的不拘一格。

10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数年过去。

蜀汉在刘备的治理下,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而当初那个在章武殿上当众拆台的铁柱,也已成为了农事司的一名资深官员,负责蜀地多郡的屯田事宜。

他不再是那个粗鄙的屠夫,虽然言谈举止依然带着乡野的朴实,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沉稳和智慧。

他的脸上,岁月的风霜刻下了痕迹,也刻下了他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他时常想起当年在章武殿上的一幕,心中仍会感到羞愧和后怕。

但他更庆幸,自己遇到了刘备这样一位仁君。

若非刘备的宽容与引导,他或许早已在浑浑噩噩中虚度一生,甚至可能因言获罪,身首异处。

如今的铁柱,早已不再嫉妒刘备。

他亲眼见证了刘备的辛劳。

每日里,刘备批阅奏章至深夜,为国事殚精竭虑。

他看到刘备为了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理想,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牺牲。

他终于明白,帝王之位,并非享乐,而是沉重的责任。

他甚至有幸跟随刘备一同巡视过几次地方。

在田间地头,刘备会亲自下田,询问农夫们的收成和疾苦,那份真诚和体恤,让铁柱深深感动。

他发现,刘备从未忘记自己“织席贩履”的过去,他始终心系百姓。

有一次,刘备再次召见铁柱。

他看着眼前这个已经完全脱胎换骨的故友,眼中充满了欣慰。

“铁柱啊,你如今在农事司做得有声有色,深得民心。我心甚慰。”刘备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

铁柱恭敬地跪下,感激涕零:“陛下洪恩浩荡,草民永世难报。若非陛下当日不弃,草民早已不知身在何处。”

刘备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我兄弟,何须言谢?你今日的成就,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放下了心中的怨恨,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顿了顿,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的人,生来便肩负重任;有的人,需要在摸爬滚打中才能找到方向。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本心,不能被嫉妒和不甘蒙蔽了双眼。”

“你当日之言,虽有不敬,却也如同警钟,时刻提醒着我。让我刘备,永远记住自己从何而来,永远记住那些与我一同吃过苦、一同走过难的故人。”

铁柱的眼眶湿润了。

他想起了当日刘备在殿上问的那句“铁柱,你……还记得我吗?”和自己那句充满嘲讽的“谁认得你?!”

如今,他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了:

“陛下,我认得您!我认得那个从涿郡走出的刘玄德,也认得那个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昭烈皇帝!”

他终于认识了刘备,也终于认识了自己。

刘备欣慰地笑了。

他知道,这场当年在章武殿上爆发的闹剧,最终以最圆满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他不仅没有失去一个故友,反而收获了一个忠心耿耿、懂得感恩的臣子。

而这段故事,也成为了蜀汉朝堂上的一段佳话,警醒着后人:真正的帝王之道,不仅仅是权谋和武力,更是宽容与仁德,是能够包容一切、化解一切,最终赢得人心的力量。

当年那句“谁认得你?!”的狂言,最终被刘备的智慧和仁德,转化为了“我认得你!”的真诚。

而这份真诚,远比一切金戈铁马,更具撼动人心的力量。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上一篇:朱高炽短暂执政八月,突破四大难题未曾解决的困局
下一篇:太原专业电工电路维修 灯具安装 应急维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