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人工智能划定发展路径,避免重蹈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覆辙
国家为人工智能划定发展路径,避免重蹈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覆辙
国家为AI划出红线:不鼓励重复建设,严禁盲目上马
从恒大、正邦到哪吒汽车,人工智能如何避免下一个产能泡沫
人工智能不能一哄而上!多地被要求因地制宜发展AI
2.4万亿债务、200亿亏损,AI绝不能再走盲目扩张老路
近日,有关部门在部署“人工智能+”行动时明确提出,各地需结合本地产业基础与现实条件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盲目追求数量规模。这一政策导向并非限制创新,而是引导行业走出“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发展怪圈,推动人工智能实现健康、有序、高质量成长。
回顾过去若干行业的发展历程,盲目扩张带来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以房地产行业为例,部分企业忽视市场需求与资金链安全,过度依赖高杠杆进行扩张,导致债务高企。恒大集团此前盲目扩张,积累了巨额债务,2021年爆发债务危机,不仅企业自身陷入困境,也对上下游供应商、金融机构和购房者产生连锁影响。类似情况在生猪养殖、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曾经出现。例如生猪养殖行业在价格高位时大量企业盲目扩产,导致供应过剩、价格暴跌,部分企业陷入严重亏损。这些案例都表明,脱离实际需求、忽视风险控制的扩张往往难以持续。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关键技术,其发展更需要理性布局、务实推进。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形成一定基础,但在芯片、框架、应用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如果各地不顾自身条件,一窝蜂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上马大模型项目,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甚至出现产能过剩与技术泡沫。
政策层面正在加强引导,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是每个地区都要做大模型研发,也不是每个城市都要建算力中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与产业升级需求匹配。比如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可重点探索工业智能,金融业发达的区域可深化风控、投顾等AI应用,医疗资源集中的城市可推动智慧诊疗、药物研发等方向。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避免无效投入。
在技术层面,当前尤其需要聚焦关键环节,补齐短板。人工智能依赖芯片、算法、数据三大支柱,而在高端芯片、底层框架等方面我国仍有差距。政策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强协同创新,在基础软硬件上实现突破,而非仅仅集中在应用层“内卷”。一些地方已开始调整支持方式,从简单补贴转向场景开放、数据流通、生态培育,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落地生效。
从企业角度看,盲目跟风布局大模型、追求参数规模已不是理性选择。一些较早投入AI研发的企业开始转向垂直领域,深耕行业知识,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人工智能不是短期风口的游戏,而是长周期的技术积累与产业融合过程。企业需重视技术扎根、应用实效,而非仅靠融资或政府项目生存。
从社会层面看,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规范与治理。算法公平、数据安全、就业影响等议题已进入政策视野。在推进技术应用的同时,需同步建立相应的伦理与法律框架,保障技术“向善”发展。这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人工智能长期繁荣构建可信环境。
纵观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日趋激烈,但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项目数量、投资规模,而在于技术深度、应用广度与产业协同效率。国家的引导政策正是希望行业摒弃浮躁,回归理性,把资源投入到最具价值、最可持续的方向。各地应实事求是,找准自身在人工智能发展大图景中的定位,不做无效投入,不搞重复建设。
未来几年将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政策引导下,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形成合力,才能避免重蹈部分行业“先热后冷”的覆辙,真正发挥人工智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人工智能不是短期风口,而是长期机遇,唯有稳扎稳打,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