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馥荔儿子捐光180万后,在片场连喝真墨汁洗胃7天
《显微镜下的大明》拍摄现场,监视器前有人在呕吐。
王骁坚持要真墨汁。美术指导劝他用糖浆调色,他摇头:"真墨和假墨,晕染状态不一样。"
连续七天,每天拍完戏就去医院洗胃。
这个行业教会我们太多妥协的艺术。但总有人不肯妥协。
2004 年莫斯科,26 岁的王骁在办公桌上放下带油渍的辞职书。那是列巴三明治留下的印记。跨国物流公司的升职信被他撕得粉碎。
月薪够国内白领活半年,他却要回去当演员。
母亲王馥荔托人调查,怀疑儿子被传销洗脑。中戏教授说得更直接:"你妈是教科书,你没童子功。"
《演员的自我修养》被翻到起毛。俄语教学录像带看了三年。第一份工作,群演,800 块。
怀柔片场,2009 年的冬天能冻死人。穿着单薄日军军服躺在结冰泥地里,王骁演一具尸体。执行导演不满意:"睫毛别抖,死透点。"
他睫毛抖是因为面部神经冻僵了。
收工后抱着暖水瓶取暖,母亲短信来了:"要不要我给张艺谋打个电话?"
"别让我瞧不起自己。"
五年时间,47 个无名角色。汉奸被捅死,副官说四句台词。中俄双语硕士,在横店摸爬滚打。
行业教给每个人的第一课:认命。
但王骁好像听不懂。
2016 年《白鹿原》选角,导演要个"被生活压垮"的白孝武。130 斤的王骁开始往死里吃,睡前灌蛋白粉,三个月胖了 20 斤,体检查出脂肪肝。
祠堂挨训的戏,他设计了"手指抠地砖缝"的动作。翻民国县志找到的古礼细节。
27 万条弹幕说他"卑微到地心"。
《三叉戟》剧组,王骁消失了 48 小时。副导演在消防通道找到他,正对着墙抽自己耳光。
演不出底层混混的狠劲,他跑去朝阳劳务市场蹲了三天。看包工头怎么收拾偷懒的工人。
"董虎捏耳朵"成了名场面。抖音上 4 万多人模仿。
编剧证实,那动作是王骁自己设计的。
疫情期间别人以为他在研读剧本,其实在补博士论文。2014 年为了研究民国社会形态报的博士,拍戏耽误了进度。论文里"江湖切口"的研究,后来用在《巡回检察组》的诈骗犯身上。
《功勋》里他主动要了个只有三场戏的厂长。自费跑档案馆查资料,主动降薪 30%,省下的钱做道具。拍戏用真防毒面具,缺氧晕倒撞翻实验台,后腰青了半个月。
2022 年微博之夜,红毯上主持人直接忽略了他。粉丝拍到他在帮礼仪小姐捡掉落的手卡。
这种"非流量体质"让人心疼。直到《大考》播出,校长雨中护考的片段一天播放过亿,弹幕满屏"校长专业户"。
《第二十条》剧组,王骁发现剧本程序有问题。连夜翻《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标注 37 处法律术语,每条都有司法解释出处。
最高检官微转发时特意感谢"王骁检察官"。
中国慈善联合会网站上有条记录:2020 年 12 月,王骁捐赠 180 万元给法律援助基金。那是《巡回检察组》的全部片酬。
父亲去世后,他演话剧《枕头人》连演 30 场。每次谢幕都朝二楼空包厢鞠躬。
他的笔记里写着:"表演是给天上人看的家书。"
澳门电影节颁奖礼上,王馥荔举着手机拍儿子领奖。画面一直在抖。
后台她说起老伴临终前那句话:"这孩子比咱们强。"
横店凌晨的公交站台,有群演拍到王骁给年轻演员讲戏。夜深人静,就几个人等车。
他在讲《红楼梦》里贾政训宝玉。
"威压来自站位差。"
公交车来了,灯光扫过每张脸。
这个行业溃败得厉害,但还有人在较劲。较真的人活得累,但他们让这个世界稍微干净一点。
有些较劲不需要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