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进军广东时,郑成功统率二十万大军却两次拒绝派兵相助
从1253年3月到1654年6月,李定国曾两次进攻广东,并请求郑成功派遣水军给予支援。然而,郑成功两次都没有如约而至。这最终导致李定国被清军打败,抗清的有利形势也因此完全丧失。
郑成功,南明抗清的支柱,拥有二十万水师,为何两次拒绝李定国的求助,最终导致抗清大业失败呢?
郑成功是隆武朝廷的一员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李定国和郑成功虽然都是以南明的名义对抗清朝,但他们一开始就是两个不同的派系,其间还发生过不少摩擦。
1646年,清朝军队消灭了南明的弘光政权,然后又向福建的隆武政权发动进攻。隆武帝朱聿键打算拼死抵抗清朝,但他支持朱聿键的郑芝龙却突然向清朝投降了。
郑芝龙投降清朝,对隆武政权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带领那些不愿投降的旧部,前往东南沿海地区抵抗清朝。
因为郑芝龙投降了清朝,郑成功不得不离开,福建的隆武政权很快就被打垮了。隆武帝朱聿键本来想逃到江西,但在福建汀州被清军抓到了,最后绝食而亡。
隆武政权刚成立时,隆武帝朱聿键为了拉拢郑芝龙,拍了拍郑成功的肩膀说:“可惜我没有女儿可以嫁给你,希望你能忠于我家,不要忘了我。”随后,他赐给郑成功姓“朱”,名字叫“成功”。这就是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的由来。
听说隆武帝去世后,郑成功在海上为他披麻戴孝,并发誓要一生忠于隆武家族。
隆武帝在福建的政权被清军击败后,他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宣布自己为帝,成立了绍武政权。郑成功得知消息后,马上在海上给予支持,并积极投身到反对清朝的斗争中。
与此同时,在广东肇庆,明朝的桂王朱由榔也被他的手下拥立为皇帝,成立了永历政权。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广东这个地方,不可能同时有两个明朝政府。
因此,双方为了争夺合法地位,开始了激烈的争斗。
这时候,郑成功为了报答隆武帝朱聿键的恩情,选择支持绍武政权的朱聿鐭,并派遣大将林察协助朱聿鐭对抗肇庆的永历皇帝朱由榔。
就在南明的绍武和永历两个政权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清军攻下了广东的潮州,紧接着又突然袭击了广州城。
1646年十二月,清朝军队突然袭击,导致南明绍武政权垮台,绍武帝朱聿鐭被俘后自杀。
李定国是永历阵营的一员。
绍武政权倒台后,南方只剩下肇庆的永历政权还在抵抗清朝。但当清军拿下广州后,永历皇帝在肇庆的日子也难以为继了。
后来,永历朝廷搬到了广西的梧州。
在永历皇帝搬去广西的那一年,四川的张献忠大西皇帝在和清军打仗时去世了。
张献忠去世后,他的部将孙可望和李定国带领大西军在云贵地区继续战斗,并协助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平息了沙定洲在云南引发的叛乱。
后来,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军开始支持永历皇帝,一起对抗清朝。
因此,从根本上说,郑成功是属于南明隆武政权和绍武政权的;而李定国则是永历政权朱由榔的追随者。
从1646年郑成功支持绍武政权对抗永历政权,到1653年永历政权的李定国请郑成功攻打肇庆,这中间只过了六年。虽然绍武帝朱聿鐭是被清军杀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郑成功对永历政权就没有怨气。
郑成功和李定国过去分别效忠不同的南明政府,而且他们之间还有过激烈的冲突。这是郑成功不愿意出兵援助李定国进攻广州的主要原因之一。
郑成功不喜欢依赖别人。
郑成功不愿意协助李定国攻打广州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广东能够光复,永历政权就会与郑成功在福建的根据地相连,这将使郑成功集团不得不接受永历朝廷的统一指挥。这样一来,郑氏集团的独立性就会受到威胁。对于有着海盗背景的郑氏集团而言,放弃独立自主非常困难。郑成功自己也无法确定能否有效地控制他们。
再说,李定国和郑成功这两位英雄,一个在西南名声大噪,一个在东南海域上驰骋。尽管他们都声称要复兴明朝,但实际上就像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条平行线,从没有交汇过。
如果两人一起拿下广东,合并之后,在永历朝廷里,到底是李定国听郑成功的,还是郑成功听李定国的呢?
根据目前的情形,李定国是永历皇帝最信任的人,将来他的地位肯定会在郑成功之上。这让郑成功难以接受。
郑成功害怕被清算。
第三个原因是,在明朝时期,每当皇帝换人时,那些选错边站的官员都会遭遇不幸。
在明朝初期,建文帝在位时,朱棣发动了一场名为靖难之役的战争。当时,将军铁铉、平安以及文臣方孝孺都站在建文帝一边,与朱棣对抗。最终,朱棣攻下了南京,夺取了政权。铁铉和平安的家族因此遭到灭门之灾,而方孝孺则更是连累了他的十族亲属,一同被处决。
在明英宗朱祁镇的时代,因为听信了太监王振的话,他跑到了关外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在土木堡之战中,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俘虏了。
为了应对瓦剌部对明朝的攻击,兵部尚书于谦支持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即位。最终,于谦带领军队击退了瓦剌部,保住了明朝的江山。一年后,他还成功迎接朱祁镇回归。
尽管于谦为明朝立下了巨大功劳,并且曾经救过朱祁镇的命,但当他复位后,却首先下令抄了于谦的家并将他处决。
郑成功想起方孝孺和于谦的教训,心里发慌。因为在南明皇位换人的时候,他站错了队,害怕永历皇帝会找他算账。而且他父亲郑芝龙投靠了满清,到时候只要一个小官员说几句坏话,郑成功就会被牵连进去。
郑成功一直很担心这个问题,而李定国是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出身,后来加入了永历政权,对郑成功的担心一无所知。这也是郑成功不愿意出兵帮助李定国攻打广州的原因。
郑成功与清朝政府商议和平事宜
在1653年和1654年这两年里,李定国两次邀请郑成功一起进攻广州,但他并不知道,那时郑成功正与清朝谈判和解。
在1653年,清朝政府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提出让他在福建漳州驻军,以此来劝说郑成功归顺。
郑成功对清廷提出的条件 neither 接受 nor 拒绝,只是不断向清廷要粮食和军饷。
这次的讨论时断时续,整整持续了一年,但最终郑成功还是没有点头同意。
因此,在与清朝政府谈判的时候,郑成功不可能会去支援李定国攻打肇庆。
1654年六月,李定国第二次请郑成功攻打新会。这时,郑成功的弟弟郑恩和郑荫带着父亲郑芝龙的亲笔信,来劝郑成功投降清军。清廷还提出,如果郑成功投降,可以让他继续管理福建的兴化、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这段时间,李定国派人来找郑成功,希望他能一起打广东的新会。他还特意提醒郑成功,出兵的日子不能拖到十月十五日之后。
这时,郑成功正忙着和清朝政府谈判,所以没有出兵。
郑成功只是做表面功夫,没有真正付出努力。
在1654年的十月,郑成功与清朝的和平谈判再次失败。同月的十九日,郑成功任命林察为水陆总督,周瑞为水师统领,率领五万水军和一百艘战船,携带一年的粮食,从厦门出发,前往广东的新会作战。
这次,郑成功挑选的主将是林察,他就是以前帮助绍武政权对抗永历政权的那位将领。郑成功这次让一个曾经与永历政权有过矛盾的人来带队,背后的想法让人琢磨不透。
从厦门出发去广东的新会,按照当时的船速,大约半个月就能抵达。
不过,郑成功的舰队是从1654年10月19日出发,到12月15日才到了距离广东新会300里远的佛堂门(现在是香港)。
在十二月十五那天,李定国在新会和清军激烈交战。要是郑成功的部队那时能赶到,就能拿下广东新会了。
不过这时,郑成功的部队停在距离广东新会300里外的海上,等着看战局如何发展。
在1654年的12月18日,清朝的大量增援部队到达新会,李定国在这场战斗中失利,最终不得不撤退到广西的南宁。
郑成功的水军统领林察,指挥着五万水军,在海上观察了五个月。直到1655年五月,他才率军返回福建的厦门。
郑成功在打了胜仗之后,不愿意接受功劳。
郑成功这次出兵,显然是态度不积极。最后他却把责任归咎于水陆总督林察和水师统领周瑞。
回到福建后,林察被降了职,周瑞失去了侯爵的头衔,也交出了兵权。
如果不是郑成功提前交代,林察和周瑞二人绝对不敢这么浪费机会。他们只是替郑成功背了锅。
尽管郑成功和李定国都是南明的臣子,但他还是决定给李定国写一份书面说明。
郑成功给李定国写信说:“有贵部官兵从广东来投,我问新会之败,他们说是骄傲轻敌造成的。但胜败是常有的事,你不要太过忧虑。至于我们这边,船只在海上逗留,没有提前和你会师,后面也没有救援你,我已经将有关人员削职定罪。”
郑成功给李定国的这封信,彻底推卸了自己不打算出兵攻打广东新会的责任。
一开始,郑成功把新会战败的原因归结为李定国过于轻敌;接着,他又把李定国想把两广和福建连成一片的战略失败,说成是一次普通的战争失败;最后,他还把没有履行约定的责任,推给了手下人的不作为。
实际上,郑成功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不想受到永历政权的约束,同时也不想放弃对抗清朝的立场。不过,郑成功可能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李定国进攻广东失败,才最终导致南明在七年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