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收到一封信后激动不已,三次回信,破例给他安排工作
毛主席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人民,自己从无私心,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亲人故交,曾向毛主席写信,希望由毛主席安排个一官半职。对于这些要求,毛主席都断然拒绝了。
《毛泽东年谱》中收录了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12月底,毛主席回复亲朋好友的信件,约有170封,其中绝大多数的信都是请求毛主席帮他们解决工作问题或经济困难问题。
而毛主席在回信中,出现最多的文字就是“不要来北京”。可在1950年毛主席收到一封故交的信后,却激动不已,还破例为他安排了工作。
这人为什么能够让毛主席破例为其安排工作,并且在此后三次回信呢?
新中国成立后,在那些从未投身革命,也没有经历过革命思想改造的人看来,毛主席成了国家领导人,中国改朝换代了,毛主席的同乡、亲友也应该能沾沾光,谋个一官半职,因此纷纷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安排工作。
对于这些思想较为落后,还抱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想法的亲朋好友,毛主席给出的回信有两个特点,一是言辞颇为恳切,语气也十分谦逊,往往尊称对方为“兄”,自称为“弟”,并带有“尚乞谅之”等语。
二是不搞特殊化,按规则办事。对于安排工作的要求,毛主席一律婉言拒绝。可是在接到曾是他的老师刘策成的信后,毛主席的心情十分激动。
面对刘策成在信中回忆两人的师生情谊,并希望获得一个从事文史工作岗位的请求时,1950年8月16日,毛主席回信称,“至于你要工作,不需来京找我,我跟湖南有关同志打了招呼,你可去长沙找省长程潜即可。”
为什么毛主席会破例为他曾经的老师刘策成安排工作呢?这不仅是因为两人的师生情谊,而且因为毛主席年轻时,曾经的老师刘策成,还帮过毛主席脱险。
时间来到1916年,当时的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不仅接受了恩师杨昌济的谆谆教导,还与当时的历史教员刘策成感情颇深。毛主席经常与刘策成讨论历史事件、人物,相谈甚欢。
杨昌济在给好友章士钊写的信中,大为赞扬毛主席、蔡和森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而刘策成也称赞毛主席“志气锐,思非凡,是奇才”。毛主席后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决心投身革命事业,而刘策成则在1920年离开湖南第一师范,当上了浏阳县县长。
当毛主席1921年在长沙打算开设文化书社,做革命宣传工作时,就曾写信给刘策成求援。
接到信后的刘策成四处奔走筹款,自己还解囊相助。对于像毛主席这样年轻一代的爱国青年,刘策成十分欣赏。
刘策成出生于1883年,湖南新邵人,他年轻时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与孙中山,黄兴等人交往甚密,还与蔡锷是同乡挚友。1914年,刘策成担任邵阳驻省中学校长,与当时反对袁世凯的爱国教员、学生一起蓄藏枪支弹药,准备武装起义,进行反袁斗争。
刘策成等人的行动被袁世凯的亲信——时任湖南督军的汤芗铭发现,将其打入死牢,后来经过长沙学生罢课游行抗议,蔡锷致电袁世凯、汤芗铭,鼎力相救,刘策成才得以释放。
可以说,刘策成一直都是有着民主革命思想的爱国志士。1923年,毛主席在长沙所进行的革命工作,引起了时任湖南省张赵恒惕的严重不满。赵恒惕视毛主席为眼中钉肉中刺,相继封闭了湖南自修大学,镇压水口山工人运动,还要缉拿毛主席。
在一次军警会上,赵恒惕做出搜捕毛主席和工会领袖的部署,刘策成当时也在场,他在1922年被赵恒惕调任为省水警厅厅长。
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刘策成连夜设法通知毛主席及时转移,令赵恒惕的搜捕扑了个空。毛主席顺利脱险。
而赵恒惕也似乎有所察觉,事后将刘策成调了个岗位。当年刘策成帮助毛主席脱险一事,毛主席一直记在心上,没有忘记刘策成的帮助,以及刘策成为人民做的那些好事。
因此在接到刘策成的信后,毛主席才愿意为刘策成安排一个工作。在接到了毛主席的第一封信后,刘策成来到长沙找到程潜,被安排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一职。
这一职位比省文史研究馆的馆员待遇要高,但刘策成当时正在从事《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写作,宁愿放弃待遇更高的职务,更希望到省文史馆工作。
在得知了刘策成的想法,毛主席在1951年2月给刘策成做了第三封回信,将刘策成工作一事告知了统一战线部部长李维汉,刘策成可与统战部接洽。
李维汉与周总理商议后,决定聘用刘策成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51年7月,刘策成全家迁居北京。
相比于那些抱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想法的亲朋友好,刘策成不仅对毛主席有恩,而且还在文史研究上有一定贡献,因此才值得毛主席破例为其安排工作。
此时的刘策成已经是古稀高龄,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光里,他完成了《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后,得到了各方好评,此书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的研究贡献很大,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