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亿“断臂求生”背后:解码万达广场出售背后的债务危机与自救逻辑
当王健林以465亿元“贱卖”48座万达广场的消息刷屏时,市场更关心的是:这位曾经的首富为何走到变卖核心资产的地步?腾讯、京东联手接盘的背后,究竟是抄底良机还是风险共担?这场交易暴露的不仅是万达的债务困局,更是整个房地产行业转型的残酷样本。
万达的“卖场保命”:一场迫不得已的商业自救
48座万达广场的买家名单堪称豪华:腾讯系出资100亿元持股44.4%,京东系出资50亿元持股22.2%,阳光人寿、太盟等机构跟投。但看似风光的数据背后,藏着万达的无奈妥协——交易后万达仅保留运营权,资产所有权彻底易主。这种“轻资产化”操作直接关联其400亿短期债务压力,尤其是苏宁50.41亿元、融创95亿元的回购条款迫在眉睫。
更严峻的是,北京金融法院8月27日冻结万达商管19.79亿元股权,暴露出资金链已到断裂边缘。这场交易不是战略调整,而是用核心资产换取喘息空间的生存之战。
轻资产模式的“双刃剑”:偿债与续命的平衡术
腾讯京东的465亿注资像一剂强心针:短期内可覆盖部分到期债务,避免债务违约引发的连锁反应。但交易结构暴露深层隐患——万达虽保留管理权,却丧失了对48座广场的资产处置权,这种“空心化”模式削弱了长期抗风险能力。
回溯2018年腾讯京东340亿入股万达商业的旧案,可见万达对互联网资本的路径依赖已深入骨髓。如今二次“联姻”,既是资源互补,也折射出传统房企在资本面前的弱势地位。国资接盘比例不足5%(广州、苏州国资合计持股4.9%)的细节,更暗示市场对万达模式信心不足。
高杠杆时代的“恶性循环”:房企困局的典型样本
万达危机本质是高杠杆扩张的恶果。三道红线政策掐断“借新还旧”的输血通道后,其股权冻结、资产抛售成为行业缩影。值得注意的是,出售资金需优先偿还旧债,但太盟、阳光人寿等机构持有的剩余债务仍悬而未决。
更值得玩味的是交易估值——48座广场作价465亿元,较账面价值折价约40%。这种“骨折价”甩卖,既反映万达的议价权丧失,也揭示商业地产在资本市场的估值重构。
尾声:房企转型的生死考题
王健林“卖广场不卖管理”的妥协,给行业敲响双重警钟:一方面,依赖资产腾挪的财技再难掩盖债务窟窿;另一方面,轻资产模式若失去资产锚定,可能沦为无本之木。当房企的黄金时代落幕,重构现金流与资产价值的平衡,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