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下行却豪气分红825亿:“三桶油”高分红背后的国家账本
当国际油价同比下跌14%、净利润合计减少290亿元时,"三桶油"却宣布派发825亿元分红——这个看似矛盾的决定背后,藏着怎样的国家战略逻辑?
业绩下滑与分红豪气的矛盾现象
2025年上半年,"三桶油"交出了一份充满反差的数据:营业收入3.07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750.09亿元,同比均出现下滑。其中中国石化净利润降幅达39.8%,中国石油遭遇五年来首次净利下滑,中国海油净利润也缩水13%。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71.87美元/桶的背景下,三家企业原油售价同比下跌约14%,化工业务更出现大面积亏损。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这样业绩承压的时期,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仍坚持合计分红825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它们净利润总额的47%,更比去年同期净利润减少额高出近三倍。这种"越困难越分红"的反周期操作,绝非普通上市公司会采取的财务策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财政逻辑
央企分红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2023年国资委明确要求"将国有资本收益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解释了为何在业绩下滑期仍要保持分红力度。数据显示,石油石化企业贡献了中央财政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近30%,是重要的"财政蓄水池"。
三家企业也具备分红的财务基础。中国石油经营现金流达2270.63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海油资本负债率仅29.5%。通过严控资本支出(如中石化缩减投资82亿元)、优化营运资金,它们实现了现金流与账面利润的差异化管理。这种"紧投资、保分红"的策略,本质上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下的特殊安排。
能源转型期的战略平衡术
825亿分红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首先,稳定分红有助于维持资本市场信心,为新能源转型提供融资支持。半年报显示,中海油新能源投资增速显著,中国石油也将4226亿元营收的油气与新能源业务并表管理。
其次,这部分资金将通过国有资本划转补充社保基金。过去十年央企分红已成为社保基金重要来源,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更具民生意义。此外,三家企业天然气收入增长(中国海油增速达16%)形成的业务对冲,也为分红政策提供了稳定性支撑。
改革深水区的政策风向标
对比挪威国家石油等国际同行可发现,中国特色的分红政策更强调系统性平衡。国资委近期提出"完善央企分红激励机制",未来可能建立与油价挂钩的弹性分红机制。中石化在缩减投资同时维持分红的案例,正体现了能源安全与股东利益的动态平衡。
这种政策导向下,"三桶油"的分红行为已超越企业财务范畴,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它既要保障财政收入、又要支持产业转型,既要考虑股东回报、更要服务民生需求,最终实现"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战略效果。
当国际油价波动成为常态,"三桶油"用825亿分红诠释了中国式央企的担当——在算好经济账的同时,更懂得如何算好国家发展的大账。这或许正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