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关税博弈升级,协议真让欧洲人服气了吗
你说现在美欧又搞一出关税协议,倒不是让人震惊,反而觉得一场戏掀开了新的帷幕。你搞搞清楚,表面上的握手言和背后,真正的目的恐怕比我们看得要深得多。就这次达成的协议,15%的关税,汽车、能源、武器……一想到这个,我就觉得别扯了,真正的战斗还在后头,嘴上说好,心理都知道,这不过是彼此的"预演"。
先说说这些数字。欧洲方面的反应看似平静,默茨、荷兰首相都在说合作多么重要,但你欧洲议会那边,朗格可是直接跳出来指责。美国这么大手笔承诺投资6000亿美元买欧洲的能源,买武器,看上去像是慷慨,但你想想,背后暗藏的是什么?欧洲能像美国一样,把能源和武器作为筹码换取什么?欧洲在能源、产业自主方面一直在挣扎。经济到底要不要真靠美国的援手,不得不说这是场“赢者通吃”的博弈。
再看看市场逻辑。美国为了这个协议,非得在最后一刻拉紧缰绳,制造点悬念,增添交易的“紧迫感”。背后还是那一句——“合作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路透社报道,这次谈判的焦点其实是避免30%的关税落地,谁都知道,这关系到美国对欧洲的出口目标,也关系到双方的国际话语权。别以为美欧达成的只是一纸协定,更多的是战略布局、利益交换的"交易"。
而回过头看,其他国家的操作更值得关注。韩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国家表面上看是“旁观者”哈,实际上?都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和美国的谈判节奏。根据我查的商务部数据,印度去年对美国的出口中,电子、机械、能源占比都很高,美欧的纷争,变成了他们的“抢商场”。美国的策略也很明显——只要把自己核心利益盘得稳,其他国家的“夹缝中求生存”也就一清二楚。
可是你细想想啊,中美之间的博弈才是真正牵动全球神经的。中国总是站在一个“看风景的”角色,但其实我们自己也有底牌。比如针对“波音与空客”的竞争关系,依据最新的行业报告,去年我国对波音的订单其实占比超过了50%,而且是我们地产业链上的不得不说的底线。现在的策略,是继续限制波音的部分产品出口,尤其在那些敏感的高端机型上“卡住”。加上“一带一路”的推进,尽管暂时还没有大规模打通,但盘活国内市场、拓展内陆,已经在暗中布局。意思很明显,美国在海空战线上对我们“打压”,我们就在后头“堵住”他们,尽可能把美国变成“孤岛”。
我还注意到一点。美国与日本欧洲的合作还在进行,但只是在范围内一段一段拉锯。某些高端技术的出口管制,都是针对产业链的“软刀子”。这一切,都是特朗普在中期选举前“搞业绩”的策略。毕竟他要借新协议,给自己选情“添彩”。
更美国高官还曝光了一个“秘密”——他们建议欧盟在特朗普任内购买价值1万亿美元的美国能源。结果,欧盟确定的采购金额是7500亿,看着数字,短期内,美元系的能源交易依旧牢牢绑在美国身上,其他的合作范围就是“过得去”就行。本质上是谁都没想破局,只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谁也没准备达成和解,只是在玩“拉锯战”。
这一切,除了说明大国间的角逐更深、更复杂,没有一句是真的“合作”。你现在的国际舞台,除了“协议”本身,更像是在玩“你追我跑”的游戏。真正要的,是谁能在这个看似合作、实则操控的游戏中占得绝对主动。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还是说,这一场“协议”只是让各自的钱袋子更鼓了些,战略格局的天平偏移其实没有多大?而我们自己,站在这场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的博弈里,到底做好了什么准备……或者,谁还能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一句:“我有话语权”?
你说,这样的博弈,真能变成谁都能接受的“平衡”吗?还是只是在大赌局里,轮到咱们这些小玩家不停地被“调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