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亚洲杯令郭士强看错之人
三战全胜的成绩单往那儿一摆,球迷群里反而炸开了锅。
事情还得从终场哨响那一刻说起,当记分牌定格在90比68时,场边球迷的表情就像是刚看完一部八点档的狗血剧——明明赢了22分,为啥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翻翻微博评论区更热闹,"没有周琦的男篮就像火锅没了底料"、"胡金秋带一群替补打球,大概就跟老师带幼儿园小朋友郊游差不多"这类神评论层出不穷。
仔细掰开数据一看,问题还真不少。胡金秋每场稳定贡献14.7分8.7个篮板,活脱脱一个能打五个的苦力型球员。可转头看看他身边那群帮手就让人笑不出来——余嘉豪空有2米21的身高,防守时愣是能让对面1米9的后卫在头顶上摘篮板,活像根会移动的电线杆子。季前赛拍着胸脯说要证明自己的廖三宁,到了真刀真枪的赛场,传球线路被对手摸得门儿清,跑起进攻跟没头苍蝇似的。
这就要说到郭士强指导的选人眼光了。放着联赛里表现出色的孙铭徽不带,偏要带上命中率堪忧的高诗岩,这个操作球迷到现在都没琢磨明白。有资深篮球记者透露,这次集训名单出炉前,教练组内部就存在不小分歧。据悉有助教建议带上正处在上升期的年轻后卫,结果最后还是选择了所谓的"经验派"。看着其他队伍的新人轮番上演高光时刻,中国队的板凳席上却坐着一群连上场时间都捞不到的替补,这种对比实在太过扎眼。
球迷们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同样是亚洲杯赛场,日本队那个二十出头的混血前锋场均轰下18分,韩国归化中锋在内线翻江倒海。反观我们这边,除了胡金秋以外,其他的内线球员打约旦这种队伍都费劲。要知道在CBA联赛时,余嘉豪可是被吹捧为"下一个姚明"的潜力股,现在连亚洲级别的对抗都吃不消,这个落差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赛场边的小插曲也颇为耐人寻味。对阵沙特那场最后两分钟,现场镜头捕捉到郭士强对着战术板猛拍的画面,当时中国队还领先着6分。赛后发布会他解释这是提醒队员集中注意力,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几个后卫处理关键球的能力实在让人捏把汗。特别是第三节那波连续三次24秒进攻违例,直接把场边助教气得把战术板摔成了两半。
社交媒体上关于这次选人的讨论已经演变成了段子手的狂欢。有人说这届国家队像是临时从野球场拉来的队伍,还有人说看比赛时要备好降压药。更有专业球评人在专栏里直言不讳:现在的中国男篮就像是用一台老式收音机在数字时代听歌,硬件配置跟不上的情况下,再好的DJ也救不了场。
不过话说回来,缺了周琦、杨瀚森等主力确实让排兵布阵捉襟见肘。但问题是联赛里明明还有不少好苗子,为什么非要抱着几块"鸡肋"不放?前国家队球员在接受采访时说得直白:"现在这个阵容就像是做数学题只带了一半的公式,碰到简单题目还能应付,遇到真正的难题立马现原形。"
这次亚洲杯暴露的问题,或许早该在去年世预赛时就引起重视。当时靠着一两个核心球员的爆发赢了几场关键战,可背后体系性的问题被胜利掩盖了。如今面对亚洲二三流球队都打得磕磕绊绊,等到巴黎奥运会落选赛碰上欧洲强队,场面简直不敢想象。
赛后更衣室里发生的一幕特别有意思。几个小将围在一起看手机里的集锦,时而惊呼时而叹气。老队员见状拍拍肩膀说:"别光看人家的高光时刻,想想自己为啥打不出来。"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年轻球员没打出来固然有问题,但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的培养体系到底哪里出了毛病?为什么同样的年纪,别人家的球员就能在国际赛场大放异彩?
亚篮联的技术报告里点出一个细节:中国队平均每次进攻要花18.9秒,在所有参赛队里排倒数第三。这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战术执行效率低下,也难怪会在社交媒体上被黑成"中国男足附体"了。球迷说得最扎心的一句是:"看咱们的进攻回合,就像是在看慢动作回放。"
篮球评论员老徐在直播时打了个比方特别形象:"现在这支国家队就像是用十年老车跑拉力赛,发动机功率不够,变速箱还老卡顿。偶尔能靠驾驶技术赢两场,但迟早要翻车。"这话虽然难听,却道出了目前最尴尬的处境——既要锻炼新人,又要保证成绩,结果两头不着落。
观众席上两位大叔的对话特别有意思。一个说:"这支队伍要是碰上前几年的伊朗队,估计要输20分。"另一个接话:"20分?你是没看见哈达迪现在的状态吧?"这话虽然带着戏谑,但背后是中国男篮亚洲霸主地位摇摇欲坠的残酷现实。自2015年长沙亚锦赛后,我们对亚洲冠军的渴望持续了将近十年,眼看着曾经的手下败将一个个反超,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
赛后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未来规划时,郭士强的回答很是耐人寻味:"我们会认真总结这次比赛的得失。"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现有人员配置下,想要在奥运落选赛上有所作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某种程度上说,这次亚洲杯就像一面照妖镜,把中国男篮现在面临的困境照得清清楚楚。
也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郭士强是否看走眼,而在于我们的人才储备已经出现了断层。当其他国家的年轻球员开始在FIBA赛场崭露头角时,我们的新生代还困在CBA的舒适圈里。这个赛季CBA涌现出不少00后的亮眼新秀,可他们在国际赛场上能经得起考验吗?中国男篮的未来究竟该怎么走,这是个值得所有篮球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