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美国模式不香了?中国悄悄换赛道,目标是15倍德国

发布日期:2025-10-11 04:09    点击次数:166

联合国大会上,老大哥美国最近有点反常,像个闹脾气的孩子,把能数落的国家都数落了一遍,与其说是外交,倒不如说是在发泄情绪。

也就在这片喧嚣中,一个有点怪,甚至让人觉得不搭边的说法,开始冒了出来。说十年后的中国,不会成为人们想象中的下一个美国。那会是什么?一个体量放大15倍的超级德国。

这听着就挺有意思的。毕竟在过去几十年的剧本里,成为美国那样的消费大国,似乎是所有追赶者的终极目标。可现在有人说,中国在看另一本参考书,一本德国制造的参考书。

回想一下美国走过的路,其实挺清晰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和日本的工业复兴,加上自己国内成本上升,让美国的制造业感到了压力。于是,那些高污染、需要大量人力的工厂,比如汽车、钢铁,开始往外搬。这直接导致了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岗位不断减少,普通人的收入增长也慢了下来。

那消费怎么撑起来呢?很大程度上,得靠信贷和政府发钱。这个模式走到今天,已经有点吃力了。2022年,美国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23%。

这种依赖消费和福利的模式,中国似乎并不感冒。中国的逻辑更像一个老派的工匠:必须先能造出全世界都需要的好东西,用这个本事创造出高收入的岗位,然后才能有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直接发钱刺激消费,总感觉像是沙滩上盖楼,根基不稳。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财政资源,并没有大规模地用于直接刺激消费,而是集中投向了那些“卡脖子”的关键领域。芯片、量子计算、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些词听起来离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有点远,但却是中国未来饭碗的关键。这背后的思路,和德国的“工业4.0”战略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要深耕技术,用制造业的硬实力说话。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顶尖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会在一份报告里提出,2035年的中国,更像是一个人口放大15倍的德国。

德国的工业很强,但它的人口只有八千多万,国内市场有限,必须依赖出口。而中国,有14亿人。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光是靠自己的国内市场,就足以支撑起一个超大规模的产业升级。一个新技术的诞生,一个新产品的问世,都可以在这个巨大的内部市场里完成从研发到成熟的全过程。

这才是最关键的区别。

当一个国家拥有德国那样以技术为核心的制造业精神,又拥有15倍于它的人口规模和市场纵深,它会变成什么样?它不会像美国那样,把生产能力转移出去,让国内经济变得有些空心化。恰恰相反,它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自我循环的创造和制造中心。

所以,当我们再去看国际舞台上的一些变化,比如中国开始主动承担更多大国责任,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带头制定新计划,就更能理解背后的逻辑了。这不仅仅是外交姿态的转变,更是内部发展模式外溢的必然结果。一个以实体制造和技术创新为根基的国家,它的行事风格,注定与一个以金融和消费为核心的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

未来的问题,或许已经不是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美国了。而是一个“15倍体量的超级德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时,大家又该如何与它相处?这恐怕才是未来十年,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联合国安理会加沙问题会议凸显美国在中东冲突中日益孤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