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戚继光的真正实力有多强?仅凭四千兵力平定数十年的倭寇祸患

发布日期:2025-08-05 22:21    点击次数:176

戚继光天生就像个将军,这天赋不是说他一出生就力大如牛,能一口气吃三碗饭,威风凛凛,谁拦我就死谁……那可是李存孝的戏码。小时候,戚继光还在襁褓里啃着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经是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了,这是个正四品官。这官职用现代的话来说,大概相当于师级的参谋,拿着大校军衔,简单粗暴,符合军界的等级配置。

“世袭罔替”就是只要不犯什么谋反啊作乱的大罪,整个明朝还在一天,这份官职就属于他家,永远传下来。这叫做“世官”。明朝那些有识之士多得是,忠心报国的人也数不胜数,凭啥他戚家就比别人高一等,子孙后代还能接着享这份福呢?而那闻名遐迩的戚家军,又都干过哪些震天动地的事迹?一圈三连,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旭日初升,光芒四射,照耀天地。

原来,在那些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将领中,有一位名叫戚祥的。

洪武十四年的时候,戚祥跟着蓝玉、傅友德一块儿远征云南,结果在战场上阵亡,马革裹尸,为大明的版图扩展奉献了自己最后一滴血。从元末到正十三年,戚祥一直跟着朱元璋走了二十八年。长期以来,他勇猛善战,迎难而上,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虽然在能力上比不上徐达、常遇春这些开国元勋,但论起品德来,没有人能挑出他的毛病。

朱元璋这个皇帝,有个挺有趣的习惯:对活着的人特别苛刻,反倒对死去的人大方得很。比如说,跟戚祥一起出征的凉国公蓝玉被剥了皮,家人全都被杀光了;而颍国公傅友德到了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也被赐死了。这帝王疑心特别重,能威胁到他地位的能臣武将,他一个都不放过。不过像戚祥估计战死的将领们,朱元璋倒是毫不吝啬奖励,死后祭祀得挺盛,让不少人觉得这是为了安抚人心,真正的心思,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

讲回来,这位戚祥其实是戚继光的先辈,祖宗们从小就让戚家小将军享尽了荣华富贵,可惜呀,小时候的戚继光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因为出门连马车都坐不起,只能辍学在家。原因之一是戚氏一家里,还藏着个戚景通。

讲回来,这位戚祥其实是戚继光的先辈,祖宗们从小就让戚家小将军享尽了荣华富贵,可惜呀,小时候的戚继光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因为出门连马车都坐不起,只能辍学在家。原因之一是戚氏一家里,还藏着个戚景通,他是戚继光的爹。

用现在的角度来看,他爹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人。

说他官场上也算相当有原则吧,宁肯带着老婆孩子过着简朴的生活,穿破衣烂衫,吃着粗茶淡饭,也绝不贪污,不跟风添油加醋。戚继光那样,虽然瘦弱,衣衫褴褛,可他一点点贪污都没有,偏偏还被人说成是在坑自己家人吗?

并不是。

戚景通做人做事非常讲究正直,一点儿马虎都没有,从不走歪门邪道,也从不贪赃枉法。他从未动过人民群众一针一线的财物,这在古代中国的官员中算得上稀有品质。这种把金钱当成粪土的价值观,那种崇尚气节、吃喝享乐都靠边站的精神理念,深深影响了戚继光的一生,也是他父亲对他良好教育的结果。

不过呢,他爹的那些不太好的影响,也算是戚继光人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按照他爹的经历来看,出生在军武世家,品德也算很高尚,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在大明官场上却一直低调得很,没怎么出风头。

根本原因,或许一半在于不善于变通,另一半则是缺少与世无争、谦和低调的智慧。

要是按照他爹的那些套路,戚继光后期如果想组建戚家军、带兵打仗抵御外敌、振兴国家威望,那肯定没有戏。搞军队得有钱啊,没有资金发军饷,谁会跟你拼命,舍得用命就算了?没有保障,谁愿意冒险?

你说的这个问题可不简单,没有钱咋搞军队啊?得靠国家财政支持,得有充足的军费来养兵、装备、训练,再不然,就得从朝廷拿钱,有时候还得靠地方的赋税和征税收入。否则,光靠自己掏腰包,那绝对不现实。

你指望着皇上会发钱?皇上发的话,也不见得每个月都到你手上啊。为什么钱就非得按月发?到你手上又怎么保证不缩水、不克扣呢?

明朝的官场里头,啥门道都多得不得了,套路也复杂得很。

戚继光这个人挺灵活的,他很清楚没有钱怎么行,没有钱就没人,没人就办不了事。虽然他也涉及过一些利益输送,但一辈子下来,他其实不怎么把钱放在心上。坚持原则,和老爸一样,他不追求个人享受,反而把钱当成武器,用来装备自己的兵员。

积累深厚,终会一鸣惊人;与众同尘,平静中显出光彩。

嘉靖二十三年,十七岁的戚继光赶赴北京,打算在皇帝面前走个流程,好继承父亲的事业。用今天的话说,老戚不是想提前退休,也不是单纯让孩子“走个过场”,而是真的扛不住了。戚景通老来得子,生戚继光的时候都已经五十多岁了。

毛头小子戚继光一到山东登州就要面对成千上万的老兵,那时山东一直没打仗,但养活这些人可不容易。时间一长,这些“老油子”们的心思就变得灵巧起来,懂得怎么搞点小差事,怎么钻空子,怎么偷懒不训练,还会贪污腐败。在这个大染缸里,就算是啥都不懂的乡下娃,也没几年就变成了十足的兵痞。

戚继光满腔热忱,志向远大,本想着在岗位上干出一番名堂,却没想到自己不过是个光杆司令。在训练的时候,下面的兵看起来闲散懒散,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缓缓伸展着胳膊,脚步也慢悠悠的……想要处罚他们也没办法,因为大家都这样,法不责众……如果把所有人都惩罚了,那估计会引起大家一齐抱怨。

结果就是,他碰了个一蹶不振的局面。

古时候带兵打仗讲究令行禁止、执行得力,还得靠团队合作去赢得战果。可遇到这么烂到家的团队,戚继光也是奈何不得,不光他,连天王老子都没法帮上忙。要全换掉,又怕传承断了;只换部分,那些新兵一到,也可能被老兵欺负得死死的。想要改造这些队伍,靠人力实在难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血战和战火,打一场硬仗,死点人也在所不惜。

到了这个阶段,戚继光对明朝军队的模样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部队的腐败到什么程度,军官们是怎么吃拿卡要、欺上瞒下的。他没有直接插手,只是站在一旁看着,但心里慢慢琢磨出了在官场里混的门道。

在山东待了几年,他也逐渐领悟到什么叫乌合之众,更加坚定了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想——组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要想扭转现状,靠他自己一人那可不行,就像没有狼的时候喊狼来了也没用,吹哨的人还容易遭人骂。

他在等那个对他而言很重要的东西,是他一直渴望的,究竟是什么呢?

敌人。

就这样等了六年。

经过六年,庚戌之变终于爆发,大明的边境局势也变得紧张起来。

俗话说得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边关出事时,山东、山西的部队纷纷赶赴战场,戚继光则被派去守蓟门。不过,即使如此,他依然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在山东的时候,他带着一帮兵油子,眼睛都发光,脑袋都膨胀起来。在边境上,以他的年纪和家族传下来的官职,只是些小股部队的指挥官,话语权有限,难以做出关键决策,更别说左右战争的走向,提出的建议也多被忽视。在蓟门,他和那些平级军官一抓就是一堆。

他在蓟门呆了三年,整日盼望着能有个翻身的机会。

嘉靖三十四年,他调到了浙江,不久之后,胡宗宪就赏识他,28岁就被任命为宁绍台参将(管理宁波、绍兴、台州这三个地方的最高军事职务)。江南一直有鱼米之乡的名号,这三个县气候温和,适合种地,也是主要的粮食产区,土地养得起人,自然人口就多。这会儿的戚继光虽还年轻,但已经从军十年,是个真正的老将。在胡宗宪手下,他变成了主管,有了指挥的权力。而且,还面临着敌人的威胁。

敌人主要来自当时的海盗和倭寇。这些海盗经常在沿海一带活动,骚扰百姓和商船,威胁地区的安全。而倭寇则是来自日本的海盗团伙,他们南下袭击沿海港口,掠夺财物,给海疆带来了很大的不安。这种局势让海防压力陡增,也促使像戚继光这样的将领挺身而出,整顿海防力量,保护民众和国家的利益。

正是因为东瀛倭寇在我国海疆肆意烧杀掠夺,带来了满城风雨般的祸害。

戚继光接手不到两个月,倭寇就在他驻防的沿海区域疯狂屠戮平民,作案手段惡劣,行为无恶不作,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变故。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戚继光通过分析总结,摸清了倭寇部队的进攻习性。他们以小规模队伍为主,通常一千人左右,一到就袭击,袭击完就撤退,机动性特别强,而且专门针对平民,刻意避开与明军的正面冲突。

作为在蓟门关边呆了三年的老兵,从小沉浸在兵书的海洋中,他可不打无准备的仗。为了剿灭这股倭寇,戚继光把兵力提前布置得比敌人多出几倍。在浙江慈溪东南的龙山,他早就做好了埋伏,不停地把倭寇赶进包围圈,眼看就要把他们收网了,谁知道,却出现了让戚继光都没有料到的变故——

部队突然起了变故,纷纷溜了。

按理说,我军兵力是敌人的好几倍,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吓跑倭寇,结果偏偏在战场上却一触即溃,戚继光心里感到无限的无奈。只得亲自上阵,力挽狂澜。他跃马扬鞭,搭弓拉箭,连续射向倭寇的头领。只见那箭如电光火石间呼啸而过,几乎没有一箭偏离目标,全部直中敌方首领的眉心。领头那人倒地不起,没多久,剩余的倭寇就像没了头的苍蝇,惊慌失措,四下乱窜。

这位年轻的小将当然不会错过这转瞬即逝的好机会,很快就带领手下发起了反击冲锋,命令大家集中火力消灭敌人的活力。对那日本鬼子,能干掉一个是一个。看到部队纷纷追击,他心里挺高兴,想着这场战斗打赢后,百姓们肯定不用再受倭寇的折腾,都能安安心心过日子,过得平平安安、幸福和谐。

不过更出乎意料的是,前行的部队装模作样地追了几里地,刚刚脱离戚继光的视线,就又掉头回来了。戚继光一头雾水,保持着高度警惕,赶紧问士兵们是不是有伏击敌人。没想到他们的回答让他哭笑不得,他们说,别对倭寇太狠,一定不能赶尽杀绝,把他们赶走后扔下的满地战利品都是咱们的,没必要和他们拼命。再说了,等血本无归、没钱花了,等他们又跑回找老百姓抢劫,就还能再去享受一番喝酒作乐、夜夜笙歌的日子。

听到这话,戚继光一下子就觉得头要炸了,啥事都搞不明白。

心里暗想着,大明王朝有你们这帮人,想赢仗简直天理难容。作为军人,不顾保家卫国、造福百姓,倒是整天惦记着捞外快、打秋风。说实在的,就算是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带着这帮人,要想打赢仗,也比登天还难。

这还只是第一次呢,别着急,后面还有第二次呢。

没多久,雁门岭的战役中,戚继光带领的大部队一见到倭寇,就像看到亲爹拿着鸡毛掸子冲杀一样,吓得赶紧溜得比兔子还快,刚一瞧见倭寇的身影,就像鸟儿遇到天敌似的,纷纷四散逃散,把戚将军的安危完全不管不顾。如果不是戚继光多年战场练就的身体素质,让他跑得比士兵还快,搞不好这位将要崭露头角的军中明星,早就葬身在雁门岭了。

再试一次,再努力两次,也不算多,真正到第四次,才算是到头了。

被手下兵士戏弄了两回,戚继光气得头发都竖起来,怒气冲冲地找到胡宗宪,咔咔几句说完,扣除那些牢骚的话,重点就两个:

第一,兵马的状况得赶紧改善,要不然,不是死在敌人手里,就是被手下背后捅刀子。

第二,这批老兵根本没救了,得重新练一批新兵,否则打不上胜仗。

胡宗宪望着情绪高涨的小将军,依然淡然地挥了挥手,说:“别哩哩啦啦说一大堆没用的话,这两点我早就知道了。就算是一头猪,在海边呆上三五年,也能发现这两个问题。要是这些人真练出了本事,我早就用他们了,轮不到你上场。”

胡宗宪狠狠地给戚继光一顿怼,夹杂着话里的刀子,但他心里却陷入了沉思。戚继光那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一下子戳中了他的痛处。是啊,整个浙江的人数都那么多,难道连一两个能打的都没有?这说不过去。到底是士兵的管理出现了问题,还是战术战法不行?之前他总觉得部队战斗力差得让人抓狂,但也没仔细琢磨过为什么。现在,他急切地想搞清楚这背后的原因。

他心想反正刚刚出头的小将军也不怕得罪人,既然有这份勇气和决心,那就成全他一把吧。于是胡宗宪顺应这个想法,派了三千兵士过去,让他去训练和磨练。

戚继光一向来是来者不拒,想干就马上行动。多年的实战带兵经验摆在那儿,他比那些老兵还要老兵,根本不耽误在嘴上废话,一上来就干起来。

他制定了一整套的练兵规程:

士兵在训练中出错了动作,就得挨打板,打完之后还不能休息,Continuing练习。

在部队里教训练命令啊,各种旗语,看见旗子反应迟钝的话,就得挨打板子。

教实打实的战斗技能,可别搞那些广播操似的花架子,要是学不好,可就得挨打板子。

安排实战比拼,分成两组互相对抗,赢了的能拿点银子,输了的就得挨板子。

从整体来看,打板子的环节基本贯穿了戚将军练兵的整个过程。为什么他在山东的时候搞不成功,却能在浙江一直坚持到底呢?根本原因在于,山东没有那些狡诈又阴狠的倭寇,没有血腥激烈的战场,也没有战友缺胳膊少腿的尸体……而浙江的兵,是真刀真枪、拼命搏杀的沙场生活;山东的兵,则是为了吃饭而充当兵。经历过生死的人,听你说平时多流汗,战时不流血,他是信的;而那些八百年没打过一仗的家伙,你说战争残酷,他反倒会觉得你在骗他。

古人说得好啊,活在苦难中,才能成长;享受安逸时,往往会走向败亡,真不假哩!

士兵们每天挨打、被反复灌输——今天的地狱式训练都是为了明天对付倭寇。时间一长,大家便对倭寇充满了仇恨——要是没有倭寇,这样的折磨还会受吗?于是,当戚继光领着新兵们奔赴台州时,那些被打得毛孔直冒火的士兵,像咆哮的恶狼一样,瞬间撕开了敌人的阵型,还追得倭寇屁滚尿流,发誓不留活口。

就这样,凭借这股狠劲儿,戚继光带领部队连战连胜,四场战斗都灵巧取胜。

可好景不长,等到嘉靖三十七年时,藏在岑港里的那伙倭寇一下子打破了戚继光对倭寇战斗力的认知。严格说来,之前遇到的倭寇都算流寇,基本就是漫无目的地劫掠,抢完走人,那算什么。而眼前这批倭寇可是由日本浪人和武士组成,一旦队伍里有懂兵法谋略的指挥,单兵作战能力强得离谱的倭寇,只要懂得配合、听从命令,支配作战,战斗力会翻几倍,令人咋舌。

这场战斗打得格外惨烈,士兵中缺胳膊断腿的比比皆是,原本想着能连续取胜,却突然遭遇沉重打击,让戚继光开始反思自己部队的短板。和倭寇比起来,我军的战术水平更优,武器装备也全面领先,临阵指挥能力更是毫不逊色于人,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个人作战实力方面,显得尤为关键。

倭寇生活在偏远荒凉的岛国,那环境恶劣得让人难以生存,因此天性里就带着好勇斗狠的血性。而且从小就苦练武艺,熬炼筋骨,只有拜在大名手下,成为武士,才算有点立足之地,所以他们的武艺都是一把好手。人也真是环境的产物,像那些从未碰过阳春水的富家公子,随便杀只鸡都不知怎么下手;反倒是从小就杀鸡宰羊、放羊的村娃,动动手指立马就能搞定。

大明士兵和日本倭寇的差别,就像富家公子和靠山吃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放羊娃一样,只要把杀鸡换成杀人,就能明白二者的不同——倭寇杀人那可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戚继光四处走访,查访江浙一带的偏远山川和荒凉水域。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虽然这比喻未必完全贴切,但戚将军的目标的确是找那些调皮捣蛋的百姓。他走遍了江浙地区,最后在义乌发现了他心仪的那种民风。

那会儿的义乌不算贫穷,不过当地的老百姓大多靠矿山谋生。靠山就吃山,靠水就吃水,谁让自己那片土地里藏着矿呢?可是在邻近的县城眼中,把你的地抢过来,不就变成他们自己也有矿了吗?怀着这种想法,周边的县民不时找点事端起来,时间长了,义乌的百姓对打打闹闹也就习以为常,变得再也不稀奇。

闹事的人少的时候,就当没事放了;要是闹得多了,整个村子里男男女女全都上阵,个个不放过一个,一个接一个。镐把子、菜刀,连菜板都能当成投石器,发挥得淋漓尽致,满人堆里扔着飞快……从小就被灌输,和邻村有死仇,不共戴天的仇恨,村里人讲得很认真,这可不是虚的。农村里关系盘根错节,亲戚关系复杂得很:隔壁张大爷的八舅的邻居的四叔的外甥,居然被邻村打死了。这仇,血海深仇,不报非人!

这类以村庄为单位的争斗,有时候能动上万人,简直把戚继光的双眼都搞花了。一旦两个村子开打,那真是生死置之度外,死的人比比皆是,无数的鸟儿都能飞上天。打死一个,算得了啥,打死两个,那才真是赚翻了……

这种让当地官员们束手无策、又恨得牙痒痒的打斗,在戚继光眼里,简直就像是天上掉下的救星,送来了天降神兵似的。他匆匆跑回去找顶头上司胡宗宪,这次没有脸红脖子粗地抱怨一通。

他小心翼翼地跟胡宗宪商量着,能不能靠义务招兵买马,组建一支军队。这几年在兵油子团队呆得多了,学到的察言观色的本领已经练得炉火纯青,恨不得给胡宗宪端茶倒水。毕竟招兵得花大把银子,百姓们不可能白白跟你喝西北风,抛家弃业,只为了那点热血去跟倭寇拼命。

钱钱怎么来,还不是得指望胡宗宪那边帮衬着点。

这就是戚继光和他爹的根本差别。

他爹就像海瑞,身上气节十足,清廉自守,能把自己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个榜样,但要他调动各种关系、整合力量,确实挺吃力。谁都知道,单靠一株树难成林,自己再牛逼,太孤独、不接地气,也难以成为各方面的领袖,更别提扭转局势、成就大业。从古到今那些道德楷模,多是孤家寡人;想搞大事的,往往低调谦逊、跟世间融合,甚至平凡无奇,心思灵活得像个八面玲珑的高手。

哄好了胡宗宪,戚继光拿到银子,开始大刀阔斧地在义乌招兵。这次招兵跟别人不一样,别的将领是要人就行,但他有挑选标准,有要求的。他不仅挑优中选优,挑身体素质强、适龄的青壮年,还特别重视这帮新兵的思想文化程度和道德修养。

经过一番劝说,戚继光联系了十里八乡的村干部,明确强调那些欺行霸市、欺男霸女的混混不能参军;一些名声不好、游手好闲、喜欢混日子的浪子也不让加入。这么一番层层筛选之后,他又动用重拳,给戚家军的军饷远远高过其他明朝军队,好几倍呢。丰厚的赏赐,激起了勇敢的壮士们的斗志。高薪养兵,士兵们都怕失去这份来之不易的饭碗,表现得特别服从,训练也特别刻苦,打起仗来舍命拼命,这样一来,戚家军的雏形就出来了。

这一套办法,关键还是围绕着钱转,没钱啥都搞不成。那钱从哪儿来呢?

这是胡宗宪提供的。

他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把这盘棋盘活了,用舍生忘死的精神和专业的军队素养,赢得了胡宗宪的赏识;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骗到了胡宗宪的钱;再用这笔钱养了一支战斗力远超普通军队的,像私人佣兵团一样的戚家军。

没人觉得一切都是扯蛋,有了之后,戚继光那小脑袋瓜子就开始全速运转了起来。他在仔细研究了日本武士刀的基础上,把戚家军的兵器装备给改良了一番。盾牌、长矛、狼筅等等,各种各样的武器,都被他拿来对付日本人。狼筅就像是一根带着树枝的树干,上面全是铁制的叉,抽打日本人时,非常实用。

而且,他在部队里还大范围推广了鸳鸯阵,这战法跟中国解放军的三三制挺像的。鸳鸯阵每十一人为一组,倭寇一冲锋,就用狼筅抽打他们,棍子长,一扫过去就能覆盖不少区域,一下子沾上去,那些倭寇身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小伤口。就算倭寇带伤冲过来想跟你拼刺刀,盾牌兵站在最前面,用盾牌挡住第一波刀锋,也不给他们得逞。

当倭寇用一刀劈过来被挡住以后,罩住眼睛的盾牌兵自然是毫发无伤。在倭寇的旧势力刚刚被打散、新力量尚未形成的关键时候,藏在盾牌兵后面的长枪手,从盾牌缝隙里伸出长矛,直接朝倭寇要害部位刺去,目的就是让他们流血,直指要害,一刺就弄出个大血窟窿。

毕竟都是凡人身躯,你们倭寇再厉害,也经得住几砍几刺?

在宁海前哨站上,鸳鸯阵和那堆怪异的武器都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威力,戚家军不用全力,竟然只让自己轻伤,就搞死了倭寇几百个人。

除了这些,戚家军还带了火器,那可是当时武器装备的顶尖配置,当然,背后也离不开钱的撑腰。

皇上当然得面子,要不然面子挂不住;文官武将们则得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而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些东西,从哪里能找到呢?

打赢倭寇的这场战役,让我们士气大振。

戚家军装备精良,打仗的时候赢得多,胜利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到嘉靖四十年四月底,那戚家军可真是连战连胜啊,派了四千兵力去应对两万倭寇,从前打到后,歼灭了五千多敌人,自己伤亡不到二十人。五场简短的战斗合起来,人家叫做台州大捷。

在黑夜中行动,奉献于光明里。

台州大捷一战之后,皇帝赢得了“爱民如子”的美名,无可争辩。戚继光的上司,以及那些兵部的高官们,也都跟着升官晋爵,风光无限。当地的百姓们,终于迎来了他们长久渴望的太平盛世。至于戚继光本人,名声大振,功绩赫然,被载入史册,成了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杰出象征。

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可都不是轻轻松松就得来的。他用血汗和智慧换来了这些辉煌的成就,付出的代价可不轻。

钱。

钞票能造出战无敌的戚家军,但没人愿意掏腰包出钱,这点毫无疑问。戚继光搞钱的办法也没比战场上的厮杀简单,一根筋、脑袋不灵光,只知道冲锋陷阵,跟那种逢迎左右、拉帮结派的手段比起来,要难得多。

随着戚家军持续壮大,花钱的地方也逐渐增加。不过,因为戚继光的上司胡宗宪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最终在狱中自尽,导致戚继光的财源断了。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的年纪,戚继光开始反思自己,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个有用的工具,能帮人赚到钱的跑腿。为了把自己卖个好价,找到那些能出得起价的好帮手,戚继光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在人情世故这块,他挺擅长来来往往,喝吃喝喝那些小事情算不了啥。请客送礼的时候,话里总免不了拍上司马屁,嘴上就能说出来。他在明朝官场上搞得风生水起,利益也在不断输送,换来了不少的好处。跟上了张居正这条线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他得到了张居正的帮衬。为了这份支持,他用各种招数,把利益源源不断地送到张居正手中,张居正也好歹当了个保护伞,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啥都不缺。

战火逐渐平息,戚继光即使有些手段,也算不上坏人。跟夸他阴谋诡计或利益输送,不如说中国封建官场本身就是个大泥潭。这个体系摆好了规矩,想要出头,唯一办法就是顺应规矩、善用规矩。像海瑞那样孤独寡人,永远不能真正帮得了沿海百姓脱离水深火热。只要有人心存仁义、浩然正气,倭寇就得远遁三千里。

倭寇嘛,也不过是些禽兽罢了,怕威压,却不懂得怀仁义。

只有集中力量狠狠打击他们,他们才会明白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至于想发财、拼命敛财的戚继光,辞官之后家里连半亩田都没有,身上也没有不义之财,他从没向往过那种奢侈享受的生活,把谋取私利当作手段,并非目的。

这人不是冲着荣华富贵去的。他攒的钱都没用在自己身上,你要说他能干成大事,能不拘小节,但不能说他心地不正。

大江东流,千载豪情,戚继光是那独特的孤胆英雄。



上一篇:热血江湖SF师徒系统传功授业(最新发布:热血江湖SF导航)
下一篇:详细解密:四渡赤水到底奇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