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潮下钱袋子捂不住?五年期国债成新宠,但这些人要当心
【标题】降息潮下钱袋子捂不住?五年期国债成新宠,但这些人要当心
最近逛银行常听见这样的对话:"存款利率都快赶上白菜价了,这钱放着不就是贬值?""听说国债要发了,五年期1.7%呢!"这话听着实在——眼下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三年期定存普遍跌破1.5%,五年期国债1.7%的利率确实诱人。但真要下手前,咱们得把这笔账算清楚。
先说现状。央行年内第三次降息后,北京某银行网点出现了有趣场景:67岁的退休教师李淑芬举着存单叹气:"去年利息够交物业费,今年连买药钱都不够。"这不是个别现象,数据显示全国居民存款利率中位数已跌至1.2%,10万元存五年利息不到6000元。反观即将发行的五年期国债,1.7%的票面利率相当于每年多赚2500元,确实让人心动。
但别急着往银行跑。咱们得先看清楚国债的"游戏规则"。这次发行的储蓄国债虽能锁定五年利率,但有个致命伤——提前兑付要扣利息。按财政部规定,持有不满半年没利息,满半年不满两年扣3%,满两年不满三年扣1%。举个现实例子:张师傅去年买的三年期国债,上个月急用钱提前赎回,结果20万本金白白损失了1.2万利息。
再看看市场反应。5月20日降息当天,30年期国债收益率逆势上涨5个基点,成交量暴增40%。这背后藏着专业投资者的逻辑:当新发国债利率下调,存量高息债券就成了"香饽饽"。就像2024年发行的30年期国债,3.2%的票面利率在当下低息环境里,相当于白捡了2%的差价。但普通投资者常犯两个错:要么以为国债只能发行时买,错过二级市场机会;要么忽视久期风险,2013年"钱荒"时10年期国债单日暴跌2%的教训可不远。
说到投资渠道,眼下确实尴尬。杭州商铺空置率突破25%,上海沿街店铺月租金降了三成,银行理财收益跌破2.5%。这种情况下,国债的稳定性显得弥足珍贵。但要注意三点:
流动性风险:国债虽安全,但急用钱时可能要折价;
利率倒挂风险:若存款利率反弹,国债收益优势消失;
政策变动风险:特别国债发行可能冲击市场。
其实除了国债,还有其他选择。比如中短债基金,汇安基金旗下产品连续11个季度正收益,最大回撤不到0.3%。还有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招行的"朝朝宝"七日年化稳定在2.8%左右。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可转债基金也是选项——2025年可转债发行规模突破5000亿,进可攻退可守。
说到底,投资就像挑西瓜。国债是现成的熟瓜,看着放心但可能不够甜;其他产品好比带藤的瓜,得自己掂量熟度。建议普通投资者把国债作为资产配置的"压舱石",控制在可投资金的30%以内。就像老股民王叔说的:"国债是用来保底的,真要赚钱还得靠别的门道。"
最后提醒一句:8月15日发行的国债虽好,但别把养老钱全押上。毕竟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留点余粮才能应对突发状况。您说是这个理儿?
(数据来源:财政部国债发行公告、上海黄金交易所年度报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