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优势?中国男篮75-72取胜,媒体人评价一针见血,不值得
"这球打得跟过山车似的!"南京体育馆里,老张攥着爆米花桶的手直冒汗。记分牌定格在75:72,中国男篮险胜波尼黑队的瞬间,看台上爆发的欢呼声里明显掺着几分心有余悸。场边摄影记者小陈咔嚓按下快门,镜头里胡金秋挂着汗珠的笑脸背后,是波黑球员捶地懊恼的身影——这场本该酣畅淋漓的热身赛,愣是给演成了悬疑片。
胡金秋开场那个战斧劈扣确实提气,球砸在地板上的闷响震得前排观众直捂耳朵。这哥们儿今天跟装了涡轮增压似的,从后场断球到一条龙上篮,五秒内完成全套动作,场边替补席的毛巾都快挥出火星子了。雷蒙更是个妙人,刚被换上场就咣咣两记三分,那出手速度快的,防守队员抬头看大屏幕回放的功夫,记分牌已经蹦跶着加了6分。首节26:15的比分让卖饮料的大爷都乐呵:"今儿这票钱值回本儿了!"
可第二节刚开始就透着邪性。赵嘉义罚球时篮筐后边有个小孩突然吹喇叭,两罚全中的弧线愣是让解说员把"稳如泰山"夸到一半改成了"有惊无险"。徐杰那个绕桩三分投得漂亮,可转头自家后卫线就跟中了邪似的,传球往观众席送,运球往对手怀里撞,失误集锦都能剪出十分钟纪录片。半场休息时更衣室的门关得严实,还是挡不住记者老王听见乔帅那口塞尔维亚味儿的普通话:"篮板球!你们当是在菜市场抢打折鸡蛋呢?"
易边再战后的剧情更魔幻。程帅澎传的那个球直接飞向技术台,急得助教差点把战术板捏裂。波黑队那个两米零八的大个子在三分线外突施冷箭,球进筐时中国队员的表情,活像看见食堂阿姨把红烧肉改成了全素沙拉。最绝的是第四节,领先13分硬是被追到差3分,最后二十秒波黑队疯狂犯规战术,中国队员站上罚球线的模样,让人想起开学第一天被老师点名背诵课文的小学生。
赛后混采区跟大型精分现场似的。胡金秋擦着汗说"团队协作有待加强",话没说完就被身后"咣当"一声打断——原来是工作人员搬矿泉水箱砸了脚。资深跟队记者老李在社交媒体上吐槽:"30次罚球就赢3分,这数学题小学生都算得脸红。"数据统计表上27次失误的数字格外扎眼,有球迷在论坛发帖:"建议给篮筐装个GPS,咱这些爷们儿传球时好歹有个导航。"
技术分析会上,教练组反复播放着第三节的片段。波黑队那个193cm的后卫,愣是从人缝里钻出抢了三个前场板,解说嘉宾直嘬牙花子:"好家伙,这抢板意识跟饿了三天的猫见着鱼似的。"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男篮全场三分命中率34%,看着还行,可对手在严防死守下还扔出了39%——这防守效率,难怪有篮球博主调侃:"防三分策略怕是跟广场舞大妈学的,光摆手不挪步。"
场馆走廊里,球队心理教练正跟领队比划:"小伙子们第四节手抖得跟手机开了震动模式。"这话恰巧被路过的清洁阿姨听见,她拎着拖把插嘴:"要俺说啊,当年姚明他们打球,那是真跟下饺子似的,个个心里有数。现在这些娃..."话没说完,电梯门"叮"地关上,剩下半句带着回音飘在楼道里。
网络上的热议持续发酵。有网友翻出十年前中国胜西班牙的热身赛视频,点赞最高的评论写着:"当年看球要速效救心丸是怕赢太多,现在吃药是怕输太惨。"体育专栏作家老徐在直播里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厨子做菜,食材都是市场里顶好的,可端上桌不是咸了就是淡了——您说这该怪菜刀还是怪砧板?"
夜幕下的球员大巴缓缓驶离,有个小球迷追着车跑了十几米。车里程帅澎盯着手机里自己被盖帽的动图发呆,突然屏幕弹出乔帅发在群里的消息:"明天早餐后,全体加练30分钟罚球。"最后排的雷蒙噗嗤乐出声,结果被胡金秋用毛巾砸了脑袋——这帮平均年龄24岁的小伙子不知道,三百公里外的篮球论坛上,关于"27次失误该谁背锅"的投票帖,已经吵出了五千层高楼。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