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震惊!俄导弹被拆开后,发现暗中援助的三大国家身份
话说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西方世界一直觉得,只要把制裁的大门一关,俄罗斯的军工厂就得停摆。
可现实这东西,总喜欢不按剧本走。
当一枚把乌克兰军事基地炸成火海的俄军巡航导弹,被小心翼翼地拆开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事发生在英国。
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的工程师们,从乌克兰前线弄来了一些俄军“口径”巡航导弹的残骸。
他们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些傻大黑粗的俄国货,结果一拆,全都傻眼了。
导弹里面没有想象中粗糙的零件,反而是一块块印着熟悉商标的精密元件,看起来就像个“全球化”产品。
导弹最关键的制导系统,也就是它的“大脑”,核心处理器竟然是美国德州仪器的。
这东西本来是给咱们平时玩的无人机,或者家里的智能电器用的。
谁能想到,俄罗斯的工程师拿过来,简单刷个程序,就摇身一变成了致命武器的指挥官。
更有意思的是,用来在最后关头识别目标的图像传感器,是日本索尼的摄像头芯片,就是我们手机里拍照用的那种。
据说,这种民用传感器的识别精度,比俄罗斯自己军工厂搞出来的还好用。
顺着电路板往下看,负责供电的模块,里面安安静静躺着的是德国英飞凌和博世的半导体和电容器。
整个拆解过程,就像打开了一个魔盒。
最后,一份几十页的报告放在了北约的桌子上,结论很清楚,在抽样检查的二十多种俄军先进武器里,找到了超过四百五十种来自西方国家的关键零部件。
这下子,谜底算是揭开了。
天天喊着“援助”乌克兰,制裁俄罗斯的几个国家,恰恰就是这些零件的生产国,美国、日本、德国。
当然,他们也不是傻到直接把零件打包运到莫斯科。
这里面有一条非常隐蔽的“灰色产业链”,让西方的制裁成了一纸空文。
我们可以跟着一颗小小的芯片走一趟它的旅程。
它在美国德州的工厂出生,然后被合法地卖给美国本土的一家贸易公司。
接着,这家公司又通过正常的外贸手续,把它出口到土耳其的一个电子批发商手里。
到这里为止,一切都光明正大,查不出任何问题。
但是接下来,好戏就开始了。
土耳其的批发商会把它和成千上万个类似的元件混在一起,打包卖给阿联酋迪拜的某个“中间商”。
迪拜是全球贸易的十字路口,这颗芯片的“国籍”在这里被彻底洗干净了。
它可能会被重新贴上“工业传感器”或者“洗衣机配件”的标签,然后通过哈萨克斯坦的陆路口岸,悄悄地进入了俄罗斯。
整个过程,这颗芯片可能转手了五六次,跨越了三四个国家。
每一道关口,物流信息都被人故意抹掉或者改掉了。
等美国商务部的人想回头追查这颗芯片到底去了哪里的时候,线索早在伊斯坦布尔的某个大仓库里就断了。
而这条灰色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赚得盆满钵满。
有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在过去两年里,从欧美进口的芯片总额暴增了差不多七十倍,但这些芯片大部分都没有出现在哈萨克斯坦本国的工业生产里,最终流向了哪里,大家心里都有数。
土耳其和阿联酋,更是成了俄罗斯获取西方技术的中转站。
最讽刺的是西方的反应。
有一次,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基辅,当着泽连斯基的面,信誓旦旦地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对俄制裁”。
结果他前脚刚走,乌克兰士兵就在一枚刚刚落地的俄军导弹残骸里,发现了一颗博世的传感器,上面的生产日期,就是朔尔茨访问后的第二天。
这下德国政府脸上挂不住了,宣布要彻查博世的出口记录。
博世公司也很无奈,两手一摊,说我们是合法卖给土耳其客户的,至于土耳其人转手又卖给了谁,那我们可管不着。
同样的事情也在美国上演。
在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上,有议员拿着拆解报告,质问德州仪器的总裁,为什么你们的芯片会跑到俄罗斯的导弹里去杀人?
那位总裁慢悠悠地回答,我们强烈谴责这种行为,但我们的产品应用太广泛了,说不定是被谁买去做“儿童玩具”了吧。
“儿童玩具”?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气笑了。
谁家的儿童玩具需要用上能抗高温、抗电磁干扰的工业级芯片?
说白了,这套制裁体系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
因为它动了西方国家真正的命根子,资本的利益。
在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早就盘根错节。
像德州仪器、英飞凌、索尼这些大公司,每年对全球民用市场的出口额都是千亿级别的。
如果为了制裁俄罗斯,就禁止所有可能被军用的民用零件出口,那等于自己砍自己的胳膊。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荒诞的循环。
美国、日本、德国的公司生产零件,通过第三国卖给俄罗斯。
俄罗斯用这些零件组装成导弹,去炸毁西方援助给乌克兰的武器。
然后西方再宣布新一轮对乌克兰的援助和对俄罗斯的制裁。
这已经不只是无奈了,更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败。
本来想通过技术封锁拖垮俄罗斯,结果反而逼得俄国军工搞起了“降本增效”。
以前,一枚纯军规零件制造的“口径”巡航导弹,成本要五十万美元。
现在,大量使用这些通过灰色渠道弄来的廉价民用零件,成本直接降到了十万美元左右。
俄罗斯用更低的成本,维持了武器的生产效率。
反观乌克兰,用着西方援助的“爱国者”防空系统,拦截一枚俄军导弹,据说要发射两枚拦截弹,成本高达几十万美元。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消耗战。
西方等于是在用自己的钱,摧毁自己国家生产出来的东西。
这场战争打到今天,很多人都看明白了。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全球供应链的暗战。
俄罗斯巧妙地利用了全球化的漏洞,而西方则被自己建立的这套体系给反噬了。
他们既不想放弃全球化带来的利润,又想实现地缘政治上的目标,结果就是这样精神分裂的局面。
所谓的制裁,更像是一场表演。
只要利益的齿轮还在转动,那些芯片、传感器,就会像候鸟一样,跨越千山万水,精准地飞到它们该去的地方。
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但总有人在偷偷赚钱。
当导弹在乌克兰的黑土地上爆炸时,远在迪拜和新加坡的某些贸易商,可能正在电脑前,敲下新一笔订单的回车键。
声明:图片内容等信息来源网络,有任何问题联系小便。